徐明朝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怎样包饺子明代苏州的书画鉴藏文化(上) 黄朋:吴门具眼-冰逸创意

明代苏州的书画鉴藏文化(上) 黄朋:吴门具眼-冰逸创意

黄朋是罕见的才女和创作型的学者,也是书法家、画家和书画鉴定家,她的书法高远清丽,文字深邃清晰。
怎样理解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创作方式的中国式收藏?怎样理解审美中的诗性生活?黄朋今天带来她最新出版的巨著《吴门具眼》的提纲挈领的分享,为大家演示收藏史和美术史中的范例。
感谢黄朋来到北京,今天送给你的歌《瀑布》,来自电影《春光乍泄》。就是那段梁朝伟和张国荣一起寻找瀑布时的音乐,我们的一生,心中永远会有那个瀑布,愿只要那个瀑布在,我们的生活就会一直前行。
——冰逸
醴斯人文学院创始人

醴斯人文学院2016 黄朋导师课堂
黄朋导师带领醴斯人文学院2016届学员参观讲解“新理异态——明末清初五家书画特展”,故宫武英殿
黄朋:吴门具眼 明代苏州的书画鉴藏文化(上)
——藏与作
今天在这样一个非常聚气的中国四合院里,我想带大家去中国的古代,主要是去明代的苏州。我们中国式的美感和浪漫,要在中国的艺术品中体味。
我希望在座的各位,都能有比较多观看博物馆里原作的机会。从我个人来说,因为有家学,所以从小写毛笔字,工作之后,我非常有幸去了上海博物馆,在博物馆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浸淫在一个宝库当中。
上海博物馆对于元明清文人流派艺术的收藏,在中国各大博物馆中是首屈一指的,像八大、董其昌、石涛,包括明四家的作品,它都有顶尖的收藏。上海博物馆很早就有比较先进的经营理念,向国外博物馆学习:在90年代,就已经把收藏,尤其是原作,分艺术门类来做常设陈列,比如说书画、青铜、陶瓷、玉器等等,而那个时候,中国大部分的博物馆都还是通史陈列。
中国古代书画艺术事实上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因为山水文化、农业文明已经消失了。
我们今天去探知古代人如何学习传统、如何创作,进而吐纳幻化出自己的创作,这是我希望和大家分享的,也是我的研究。
我的题目叫“吴门具眼”,“吴门”是苏州的古称,“具眼”这个词在中国古文里面是一个专有名词,特指那些具有赏鉴眼力的,可以鉴别书画的真伪和艺术性高低的人。这个词在中国古代的著录书(著录书画流传的书)里面用的非常的多。在我的书里还有另一个词:“巨眼”,巨大的眼睛,指那些特别具有赏鉴眼力的人,比如说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沈周、文征明,包括后来的董其昌,才能称为巨眼。
这本书的研究是在——
鉴藏史
——的范畴,我们为什么要研究鉴藏史呢?
鉴藏史是关于艺术作品如何得以流传的历史,从而为艺术史的构建提供基础,这是研究的首要意义。
像唐代的唐三彩、墓葬壁画,或者历史上记载的那些大画家阎立本、顾恺之,唐代的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如果这些人仅在历史书中被记录,而没有作品留下来,是非常遗憾的。历史上的公私藏家(皇家和私人收藏家)作出的极大贡献,就是把这些艺术品留存下来,才使得后人可以建构艺术史。
第二点,是藏与作——收藏和创作关系。在我们中国这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当中,是非常讲究传承的。
但是在照相印刷术出现之前佤邦联合军,以及没有公共展览机制(即指今天的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等公共展览机制)的古代,艺术家要想学习古代的传统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看原作。如果没有原作看怎么办呢?就是看摹本。那么没有照相印刷术时的摹本是怎么做的?
对绘画来说,只有手摹邢育森,就是对着原作临摹,那么俗工和好手之间的摹本水平就相差非常远。
书法有一种制作摹本的办法叫做响搨。响搨是一种非常奢侈的,只有皇家贵族才能拥有的技术。这种技术最大量的应用是在唐代宫廷对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作品的复制上。
根据记载,它是用透明质地的硬黄纸,把王羲之的原作放在下面,对着日光用很细的墨线把字的周围勾出来,然后要有宫廷里书写王羲之风格书法的顶尖高手,比如像冯承素、赵模,用类似于自然书写的方式把墨线中间的空白填起来。
这就是现在藏于北京故宫的冯承素摹的《兰亭序》的制作方法,我们通过高级的照相技术把那件《兰亭序》放大再放大,果然可看到像历史记载的那样梁紫丹,每一个字的边缘全部是有线的,而且所有描线的笔划接头处,线都是交叉的。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等,都是摹本,这是艺术史上非常遗憾的一件事,就是没有一件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真迹留存下来,但他们的摹本是非常逼真的,所以在中国古代书里面说好的响搨本叫做“下真迹一等”。
从宋代起有了另一种办法叫做刻帖。我们小时候临的很多字帖比如说《淳化阁帖》,就是北宋时候的,中国最早的刻帖。刻帖是有高手把字描摹下来,然后反着印在木板或者石板上,刻工进行雕刻,刻好之后在板上刷墨汁,再用纸张印上去进行拓印。
那么你们想一想,在古代能够接触到前人原作的人有多少?非常少!在皇家收藏兴盛的时期,很多东西都聚集在大内,民间能看到的更少。所以皇家贵族还有一些高官,比如赵孟頫,他在元朝内府,就能看到东西,还有一些在民间的大收藏家手里。
所以在古代,一个人能否成为了不起的艺术家,真的需要因缘际会。比如说我本身就有家藏可以看到,或者我在一个有很多大收藏家的地域,像在苏州,可以有机缘到他们家里去看画。但是如果我身在文化不发达的地方,就没有机缘成为一流的画家。这就是为什么在明代的苏州出现了吴门画派、吴门书派,可是没有在广东,甚至没有在四川出现,因为在明代四川已并不是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了。
明代苏州书画家、收藏家群体的出现,一方面因为它经济发达,还有一个重要的背景,就是明代皇家收藏的不兴盛。除了明永乐、宣德皇帝有一些雅好之外,其他明代皇帝都不怎么喜欢书画,甚至有这样一件事情:隆庆皇帝上台的时候国库空虚,就有一些人给他出主意,这些人可能也是图谋得到皇家的收藏,就跟他说那些书画藏着也没用,不如把它折成俸禄发给武官。所以一时间,天庭的珠玉散落到了人间,很多东晋、隋唐的,包括王羲之、王献之的名迹都流了出来,使得在苏州、无锡、嘉兴、松江,包括南京、徽州这些当时经济最发达地区的民间收藏家大大获益,他们一下就网罗了大量古代书画的珍宝名迹,直接催生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私人收藏家——嘉兴的项元汴。
苏州的书画收藏家群体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人。其中沈周是大地主,他一直不做官。文征明是官宦家庭,但因为他父亲非常清廉,家里很清贫,他是通过他的巨眼,还有自己卖画的收入来收藏。还有一些人,比如明四家中的一个特例——仇英:仇英是一个出身卑微的漆工,十几岁就出道,当然他是有天才的,画的能力特别强,他也有非常好的机缘,很早就得到了像文征明这样的文人画家的看中,被当时在苏州、嘉兴、无锡这一带的大藏家请到家中去为他们的古代作品做摹本。仇英就是一个深深获益于收藏文化的例子,他看到了大量宋代绘画原作,并做临摹,他从中汲取养料,成为一个收藏家缔造的画坛圣手,才可以立足于文人画为主流的沈周、文征明、唐寅的阵营当中。
接下去我们先从现今流传下来的绘画当中,看看
明人是怎样赏玩书画的。
这是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个四条屏,四条屏的内容分别是琴棋书画。这是一个典型的苏州园林,应该是在一个像现在这样的季节(6月末),在这个园子当中,这些戴着官帽的文人穿着比较薄的衣衫。这一条屏是“书”,讲他们书写的过程,旁边有小童端来了一册一册的书。桌上有笔山、砚台、展开的书卷。他们在写的可以是对书的抄写,也可以是把唱和的诗记下来。
我们现在留存在博物馆里的大量作品,尤其是明清时期的,都是文人雅集的产物。比如说今天有这么一群朋友在这,我起一个韵,大家分别即兴作诗,再把它写下来。所以说诗书画,画在其次,诗和书这两样是文人必备的,如果不会的话就没有地位。比如说仇英、尤求这样的画师,为什么一直被人看不起,因为他们不会写诗,雅集的时候就有别的文人会帮他们作一首诗,帮他写一下。
所以说在中国古代,诗和书是远远高于画的,而画又是文人画为高。文人画竹子、梅花、山水,是高妙的,画人物的没有地位,当然这是在唐之后的事情,唐代之前像吴道子、更早的像顾恺之,也都是很重要的人物画家。但是到了明代,画人物画的人已经到了什么地位?比如说今天雅集,我们画了一幅山水画,里面也需要画下今天参加雅集的人物,但文人只能画简单的点景人物,凡是要画的深入一点,有眉眼的就不大行了,就请两个画工来画。然后来做笔记,说今天什么日子,在哪里雅集,谁做诗,谁画的山,谁画的树,等到写画人物的时候就写孙生、王生补人物,连名字都没有。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中国的人物画,这时已经式微到了什么程度!只有很少的文人画家画人物的,像陈洪绶,还有画肖像的曾鲸留在了画史上。
明人 琴棋书画四条屏——书 及局部
接下去我们再看看这张赏画的图,我们可以在很多的古画中看到这样很有意思的赏画方式:一个小童拿着叉子,挑着一张画给文人们欣赏,观赏的是一张典型的明人风格的树石图。旁边的这个童仆好象在准备熏香,桌上摆着各种文玩,扇子、香炉等等,这在古代器物研究者眼里就非常珍贵。包括桌椅的样式,包括后面的大型屏风,桌上还放着一个一个的卷轴,这是挂起来的,而手卷是摊在桌上赏玩的。
明人 琴棋书画四条屏——画 及局部
我们看古画中明人是怎样赏玩书画的,有一个直观的印象。现在进入我们今天的主题——
藏与作
——来谈一谈在中国古代,鉴藏对于创作的直接影响。
沈 周
明代吴门画派的开创者,大收藏家
首先要看的是大收藏家沈周,沈周是吴门画派之首,也是一个终生保持浪漫与童真的一个典型中国式文人。他的出身非常好,沈周的曾祖父直接和元末的王蒙、倪瓒是朋友,沈周家族世代居住在苏州的相城,家里良田非常多,门风好客,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不做官。所以沈周和后来的文征明不一样,沈周一辈子都没有去考过任何的考试,而文征明则是考了十次都没有考上,后来到了五十多岁才因岁贡得个官做,他有做官的理想。但是沈周从来不,他从小就是画画,浸淫在山水之间,浸淫在他家里的收藏中,非常的专注。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曾经就是沈周的收藏。这张画现在已经被割裂了,前面的这段叫做《剩山图》,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馆,主体部分是在台北故宫。根据记载,在明末的时候,有一个收藏家在临死之前想让这张画做陪葬,就让家人把画丢在火里烧掉,画刚投进火里,他的侄子就把它抢出来了,但中间被烧断了。
沈周临摹的富春山居图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完整的画卷,说明在沈周手上的时候还是完整的。
上: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左为割裂后的主体部分《无用师卷》,右为《剩山图》
下:沈周《摹富春山居图卷》
我想给大家看这一段题跋,是沈周自己写的,他说“此卷尝为余所藏”,曾经是我的所藏,“因请题于人”,互相请做题跋是古代赏玩书画中很常见的事情,沈周就把这幅画拿去给人题跋了,“遂为其子干没”,干没就是毫无道理的抢夺不还,据为己有。但是沈周非常厚道,这么痛的一件事就变成这几个字,“遂为其子干没”,这个人是谁,叫什么名字都没说。
然后“其子后不能有,出以售人”,就是这个人后来没钱了蔡昌健,竟然把画卷拿出去卖给别人,然后沈周说“余贫又不能为直以复之”,“直”通价值的“值”,意思是说我穷,又不能有钱去把这件画给买回来。其实沈周肯定是不穷的,这张画一定是那个干没的人出了非常高的价,沈周买不回来。“徒系于思耳”我只能想念。“即其思之不能忘,乃以意貌之,物远失真”,我想着想着不能忘,就凭着记忆画了一卷,但是“物远失真”,不能恢复原画的面貌,“临纸惘然”,对着画纸心里很慨叹雅乐士女鞋。
沈周《摹富春山居图卷》题跋
沈周的摹本作于他61岁的时候,这时他的个人风格已经很鲜明了,所以说这件摹本既像原作,同时在皴笔、胎点等笔墨语言上有自己的面貌。那么为什么沈周在画卷离开他很久之后,还可以凭记忆画的如此之像呢?事实上,这幅画卷在沈周家时,他已经进行了大量的临摹,留下了很多稿本,这些稿本还在他手上,所以在山水的排布、走势,树的姿态等等上,都几乎和原作一模一样。显然沈周对黄公望的鉴藏、临摹直接影响了自己的创作,他之所以成为一流的画家,也是由于自己有一流的收藏。

《富春山居图》原作(上)和沈周摹本(下)局部对比一
《富春山居图》原作(上)和沈周摹本(下)局部对比二
在沈周画完这幅摹本一年之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被苏州当时一个姓樊的法律官员,当时叫做推官,花重金买到了,隔年他又花重金买到了沈周的摹本。他把两件合璧,并且请沈周去他家为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题跋极皇拳套。沈周作了这样一段题跋,说了很多黄公望的好话,然后他说这张画“旧在余所,既失之”——过去在我家里,现在没有了。曾经巨大的委屈和愤懑只剩下这七个字,看看这位大藏家的豁达和释然。
这是一个例证,也是收藏文化的一个侧面,接下去我们看沈周的书法。
沈周的书法同样完全是学习他的家藏,他收藏了黄庭坚的《经伏波神祠诗卷》(现藏于日本的永青文库)。沈周很早就学画,可在当时的苏州,大家评价说沈周善画,但不太会写字。沈周后来就从他的家藏取法,学黄庭坚,而且他只学黄庭坚。黄庭坚是北宋苏东坡的学生,他的书法非常有特点,把撇、捺都拉长,有种说法是像长曳荡浆,就是过去摇船,两只浆荡开来的感觉,而且他的字有很强的左低右高的斜势,这点学自苏东坡。这些在沈周的字里都能看出来,他中间紧结,把四周拉开,包括这种捺脚飞扬的状态。
黄庭坚《经伏波神祠诗卷》
沈周《西山纪游图卷》后自跋
祝 允 明
明代书法名家
“吴中四才子”之一
《吴门具眼》书中的这些吴门画家、书法家、收藏家之间大都有姻亲关系。我的同事今年10月份要做一个吴门文人信札展,她有一天想做一张这些人之间的姻亲表,结果最后出现了一个庞大的蜘蛛网的局面。下面说到的这位书法家就与沈周有姻亲,他的中表姐嫁给了沈周的儿子沈云鸿,我们要说的便是祝允明。
他也有画留下来,但他主要是书法家,是当时苏州公认的最有才华的书法家,他的技巧极其高妙。他不像沈周单一地写一种字,而是一个多面手,写各种各样的字,比如他在大草书里取得了最高成就,而他的小楷、小行书、小草书也各具面貌。
今天我想讲的是祝允明的临作,祝允明有很多收藏,但是他是一个艺术家的脾性,不会理财,也不会好好的收藏,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方式,有钱就去买东西换酒喝,像李白那样。没钱的时候就散尽家当,所以说他的家藏留下来不是很容易。怎样包饺子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这个12开的册页,里面是祝允明临摹各家的集锦。其实这本册页,是祝允明临帖的日课,日课因为太多,大多时候随手就丢弃了。祝允明的好朋友到他家里去,恰巧看见他最近这一段时间的临摹,说你不要扔掉,你给我,这个朋友帮他把这些临摹作品留了下来,裱成了一个册页。若非这位好事的友人,我们可能看不到一位大书家在他年轻时的临摹功课。
这是米芾的《元日明窗帖》,米芾是北宋苏东坡的学生,也是北宋最好的一个书法家,他的作品极其高妙,也是一个大收藏家,收藏了很多王羲之、王献之的作品,他是典型的集古字高手、继承晋人法度的重要书家。到了明代,祝允明必然要学米芾,册页里是祝允明35岁时临摹的《元日明窗帖》,米芾原作现藏于大阪市立美术馆。另外这幅是蔡襄的《澄心堂纸帖》,这件作品原作现留存在台北故宫。
米芾《元日明窗帖》
祝允明临《元日明窗帖》
蔡襄《澄心堂纸帖》
祝允明临《澄心堂纸帖》
为什么说祝允明临的是原作?我找到了根据。《澄心堂纸帖》和《元日明窗帖》当时都是一个官僚收藏家的收藏,这个人叫黄琳。这个人非常了得马永新,在当时是太子党,他自己是锦衣卫,上骑都尉,他的叔叔黄赐是司礼监掌印的或秉笔的太监,就是成化皇帝身边最有权势的太监。明代宦官的势力是非常大的,另外明代内府的管理也很松懈,他们叔侄二人就从内府大量得把藏品拿回家据为己有,同时在广大的江南地区进行搜罗,拥有大量的古代书画名迹。
作为大收藏家的黄琳就有很多文人跟他交往,祝允明也去跟黄琳交往。其实祝允明也是一介文人,尽管他的外祖父是帮助明英宗复辟的徐有贞。那么祝允明怎样去跟黄琳交往呢?我们找到了依据,这也是上海博物馆收藏的,祝允明用蝇头小楷写的一篇吹捧黄琳的赋,叫做《一江赋》。
他说“上骑都尉锦衣史君黄公休伯”,就是指黄琳,“平生志业大而有本,客以一江拟之”,就是黄公了不起,志向很大,他的门客给他起了一个别号叫“一江”。而“余辱公知,颇尝测其涯涘”,我非常感谢黄公对我看重,经常侍奉在他身边,我为他写这篇一江赋。除了这篇《一江赋》,祝允明还为黄琳写过起码两篇以上的赋,而且都是以工楷来抄录。所以说我们看到文人和官宦的交往也是收藏文化有意思的一方面。
和黄琳的交往,使祝允明获得的最大好处就是去看他的收藏,黄琳的收藏有非常了不起的,包括王维的《伏生授经图》、董源的《夏山图》等等煌煌巨制。对祝允明的直接影响就是《澄心堂纸帖》和《元日明窗帖》,都是黄琳的收藏。《元日明窗帖》里可以看到“黄琳之印”,是个半印,《澄心堂纸帖》上可以看到“黄琳美之”,美之是黄琳的字,“琳印”,都是黄琳的印章。
祝允明与黄琳交往最密切的时间正是这册临帖册页的书写年代,加上祝允明的临摹用笔细节处非常逼肖原作,只有对临原作而非刻帖才能办到。据此我判断,祝允明所临两帖是从黄琳那里借临的。
所以收藏对于创造的影响,除了向家藏取法之外,还可以向朋友的作品学习。大藏家可以把名作放在你家很久,供给临摹,这就是借临。
祝允明《小楷一江赋》(局部)
文 征 明
明代书画家、诗文家
“吴中四才子”、“明四家”之一
同样还有为文征明对颜真卿《刘中使帖》的借临。
《刘中使帖》是一个向文征明顾问特别多的无锡收藏家——华夏的收藏,这件作品现藏于台北故宫。文征明有大量的收藏,但他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向他人藏品学习的机会,所以在这本书里,我不仅罗列了文征明的收藏表格,也罗列了一个文徵明的经眼书画目录。文征明是当时的一个巨眼,是整个江南地区收藏群体的核心人物。无锡的华夏、嘉兴的项元汴都是文征明培养出来的,他们的收藏都是靠文徵明顾问。当时在文征明家,他的书房里整天有来自各地的人求书求画,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群是来求鉴定,他的家就像百川归海,有大量的作品留存到他的书斋里。
这件《刘中使帖》非常有意思朴惠彬,我们来穿越回去,看看历史上那一天发生了什么。有一天早上,华夏从无锡来了,华夏住在无锡和苏州交界的一个镇叫做荡口,所以他来苏州非常方便。那天早上华夏来了,因为和文征明很熟悉,就走进他家,打了一个招呼,把《刘中使帖》放下来就走了,去苏州城办别的事情,所以文征明说,“早来左故匆匆不获款曲”,你早上来了,我们就打了一个招呼,没有招待你,“甚愧”,我有点不好意思。“承借公颜帖”,你把你颜真卿的帖放下来借我看。可是到了晚上华夏要回去了,他让一个仆人到文徵明家里去取走这个帖。所以古时候人为什么留下了这么多信札呢,这些信札都是便签条,而且送信的全是仆人、小童,他们住的也都非常近,苏州博物馆做过一个这些吴门艺术家的住址地图,他们的住处之间差不多都是五分钟的步行距离,而且那个时候很多行程是靠船的。那天到了晚上,小童来取这件颜帖,文征明写“适归,仆马惶遽”,你的仆人很急着要走了,我对《刘中使帖》还“不及详阅”,其实这个帖已经放在他家里一天了,他还说没来得及仔细看。“姑随使驰纳”,没办法只好让你的仆人把它拿回去。“他日入城更望带至一观”张铁生简历,你下次来的时候,还请你把这件东西带来给我看一看。“千万千万,签题亦俟后便,不悉”,你希望我给这件作品题个签条我今天也没来得及,下次你带来我再写,“徵明顿首,中甫尊兄”。
这件文征明写给华夏的信,现在就裱在颜真卿《刘中使帖》的后面,都留存了下来。我们通过这封信了解了他们之间的交往,很有意思,另一方面看这封信札的写法,它也是一件书法作品。古代的信札是很重要的书法作品,我们现在看到的所有王羲之、王献之的作品除了少量的如《兰亭序》、《洛神赋》之外几乎全部是信札。但是文征明写给华夏的这封信完全没有文徵明惯有的个人面貌,而是非常像《刘中使帖》的写法。
我们大家很多人小时候写过颜真卿的楷书,他的楷书宽博、厚重,文征明就是用了颜真卿宽博的写法,以及整体的章法。他这里的“带”就是模仿“耳”的这笔这样拖下;像“闻”的这种宽胖的写法,他用在“阅”字上面;“又”的这种写法他用在“入”上面等等。
这就是仿书,并非纯粹的临帖或者纯粹的个人创作,而是我学着古代名帖的章法和笔法来书写自己的内容。这是一种很高级的学习方法,比临摹更进一层。可以说,仿书是介于临摹与创作之间的一种书写状态。
颜真卿《刘中使帖》
文征明以《刘中使帖》的笔法、章法给华夏写的信札
还有一个例子。文征明以书写赵孟頫式小楷见长,当时赵孟頫的小楷《汲黯传》留存在了苏州,但这个作品当中缺了一段,当时这个收藏家也是文征明的好友袁褧,他就跑去找文征明说,你能不能帮我补上那段缺失的文字,可是缺失的文字并没有刻本留存,所以文征明只能用自己想象的赵孟頫写法补全了这一段。然后文征明在册后用完全属于自己面貌的小楷写了一段题跋,所以这三段小楷恰好就是原作、仿书,创作的关系。
赵孟頫原书
文征明补书
文征明题跋
陈 淳
明代画家、吴门书派四家之一
下一个我们讲陈淳,陈淳也是吴门书派几个最重要的书法家之一,吴门书派四家通常讲的是祝允明、文征明、陈淳和王宠。王宠家里比较穷,收藏不多。而陈淳也是大官宦的后人,所以他的家藏就很多。
他家住在今天的苏州甪直,甪直在古时候叫陈湖,陈湖是在太湖中央的一个岛。陈淳生活的这个村,叫大姚村。北宋大书画家米芾的女儿就嫁到了大姚村。所以米芾和他的儿子米友仁都曾经多次去大姚村看女儿、妹妹,大姚村就因此和米芾父子结缘了。米芾的米氏云山在文人画的传统当中是有着极高地位的,所以从陈淳的祖父陈璚开始就非常刻意的收集米芾、米友仁的作品,因为这层关系,陈淳的书风和画风都是直接向家藏米芾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学习。
这件《古诗十九首》是非常典型的陈淳书风,但是我们能看到很重的米芾的影子,所有的字都非常紧结。
在北宋的几家当中,米芾的书写能力是最强的,他有很多转笔,就是笔在手中捻转的过程,因为要使得笔锋始终在当中。像陈淳这种拖出去的笔,都是有很高妙的笔的捻转在里面,这个很难,但陈淳学的非常好。

陈淳《古诗十九首》
陈淳还学一个人叫做杨凝式,他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人物,实际上是一个道士,讲炼丹、养生这些东西,他的字也是很怪,很难识读。他的这件作品叫做《神仙起居法》,现在留存在北京故宫,这件作品就曾是陈淳收藏。我认为陈淳的字除了米芾的影响,也有杨凝式的影响。你们看他写的这个“處”,所有的笔划都扭曲在一起、紧结在一起,包括这个“道”,他把这中间的“首”除两点之外,简化到不能再简,完全挤在一起,然后走之底拉那么长。
杨凝式《神仙起居法》
仇 英
明代画家
“明四家”之一
接下来我们讲一个因为有很好的机缘才成为一代画坛圣手的仇英。
他为江南的很多收藏家进行临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嘉兴的项元汴。项元汴是历史上最大的私人收藏家,他的收藏可以匹敌半个故宫。项元汴收藏了很多宋代绘画,仇英就给他进行临摹。这是藏在上海博物馆仇英临的宋人画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在这些宋画上,只有项元汴的收藏印,却没有一个仇英的图章,也没有仇英的落款,这是为什么?显然仇英制作的摹本是非常高级的,这种摹本制作了以后,藏家其实是把它等同于真迹保存的。
为什么要制作摹本?摹本有多种用途,一个是为了保存,万一原作受了损伤莫天赐,有一个摹本留下来,还有一个就是给子孙分家用。在北宋有一个收藏家叫做安师文,他就干过一件非常恶劣的事,他收藏了颜真卿的《争座位帖》送小羊回家2,在他临死的时候,他有两个儿子,为了公平起见,他让人把这张作品从中间一裁为二,一个儿子一半,这就是对古代名作一种彻底的毁坏。所以这个事例让后来的收藏家引以为戒。
项元汴这样的大收藏家也有多个子女,摹本在这个时候起到一个作用就是,分家的时候等同于原作。所以这些仇英临摹的宋人画册上面不需要仇英来落款,已经等同于宋画。就像可能在80年代之前,故宫博物院展的所有宋画都是摹本,那个时候故宫有专门临摹的人,有一个有名的画家叫边平山,当年就是在故宫作摹本的。他很骄傲地说马远这张册页是一级品,我摹完的摹本也是一级品。因为那个时候不像现在有恒温恒湿的展览条件,所以原作都是不拿出来展出的,展的都是这些人的摹本。
像仇英这些制作摹本的人,还有刻帖的刻工,实际上在收藏文化中起到一个很重要的作用,为保存古书画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比如说历史上有个传说是关于唐代画家李昭道的《海天落照图》。李昭道,他的父亲是李思训,父子俩人称“大小李将军”,是唐代非常重要的山水画家。
严嵩,嘉靖后期的权相,派爪牙下来搜刮民脂民膏,当时在他搜罗之列的有《清明上河图》、《海天落照图》等很多名作。《海天落照图》当时在一个姓汤的藏家手上,这件东西被严嵩的爪牙看中,叫他交出来,他非常的不舍,于是他第一时间就去找仇英临摹。他本来是想把仇英的摹本拿去充原作,可是被他的仇人揭发了,他不得已就把原作交出去了,很伤心,但是他保留了仇英的摹本。
严嵩很快就被抄没了,《海天落照图》被收到宫里,后来隆庆皇帝又把书画折奉发出去,宫中混乱,这件东西就在一次火灾中烧掉了。在原作没有留存下来的情况下,仇英的摹本保留了下来,尽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原作的面貌,还可以替原画作化身,使其保存的更加久远。
这是现在故宫收藏的仇英的人物故事图,这是他自己的创作了,是从宋人的绘画当中获得了很多启示,并且用来创造自己的作品。仇英立于画史也是因为他的宋画面貌。
仇英为项元汴临摹的宋人画册
仇英创作的人物故事图
这是我们讲的鉴藏对于创造的直接影响,接下去我想谈一谈,当时的这些收藏家是怎么样玩收藏的。
黄朋:吴门具眼 明代苏州的书画鉴藏文化(下)
——收藏家怎样玩收藏?
即日发布
以上文字来自黄朋导师课堂讲座整理
黄朋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史博士
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副研究馆员
著有《吴门具眼——明代苏州书画鉴藏》
黄朋导师著书《吴门具眼——明代苏州书画鉴藏》

醴 斯 人 文 学 院
2016







更多导师课程链接:
陈卫:中国今天的文学处境(上)
陈卫:中国今天的文学处境(下)
冰逸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