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朝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成都理工大学分数线没有贺兰山,哪来宁夏川-口述宁夏

没有贺兰山,哪来宁夏川-口述宁夏

了解宁夏 从《口述宁夏》出发

宁夏川
两头尖
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
金川银川米呀米粮川
——宁夏民歌
“宁夏川”即宁夏平原引黄灌区,在有唐一代这里就有了“塞北江南”的美誉,近代更有“塞上明珠”、“鱼米之乡”的美称,“天下黄河富宁夏”中的“宁夏”指的也是这一自然地理单元,而不是当今政区意义上的宁夏。
虽然宁夏川的富饶源于黄河的哺育,但谁又能否认贺兰山在宁夏川形成过程中的功绩呢?
在寒潮侵袭的日子、尘暴肆虐的天气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时常感叹:要没有贺兰山,还不知有多冷、多大的风,多强的沙尘呢!
如果说黄河之于宁夏川有哺育意义,犹如一种母子关系的话,贺兰山之于宁夏川就是父亲,它用自己伟岸的身躯为儿女遮风挡雨、营屋造室。宁夏川这块土地上少了黄河和贺兰山,难以想象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天然屏障贺兰山
贺兰山是银川平原与内蒙古阿拉善高原之间一列北北东-南南西走向的高大山脉,平均海拔在2000~3000米之间。
它北起内蒙古巴彦敖包,南至毛土坑敖包及青铜峡花布山,总长250多公里,邱小冬东西总宽度在20~40公里,主峰敖包疙瘩海拔3556米,与东侧银川平原的相对高差2400多米,与西侧腾格里沙漠东缘的相对高差也在2000米左右。山地东仰西倾,从两侧望去贺兰山都是格外得高峻耸峙、苍俊巍峨,从东坡望去尤其如此。
贺兰山东侧的银川平原为温带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8.5℃,平均降水量200毫米左右,无霜期158~185天,水面蒸发量在1600~2200毫米之间;贺兰山西侧的阿拉善左旗一带则为温带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8.3℃,降水量110毫米左右,无霜期130~165天,水面蒸发量在3000毫米左右。
很显然,贺兰山山脉两侧降水量、蒸发量和无霜期长短的差异,是其山地屏障作用的体现。
给我国大陆带来丰沛降水的主要是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即夏季风。西南季风主要影响长江以南尤其是西南地区;东南季风春夏之交在太平洋形成后,会逐渐向我国内陆地区挺进,影响华东、华南和我国北方地区。
然而夏季风在进入大陆以后,受到一列列山地的阻隔和其他多种因素的削弱,到达西北地区东部时即进入所谓尾闾区,强弩之末的夏季风软弱地沿贺兰山东坡攀升,在卸载掉最后的水汽后无力继续前行,便在宁夏平原一带归于沉寂。
阿拉善高原的降水主要是西风环流从大西洋长途跋涉输送过来的,受贺兰山顶托主要在山区和洪积扇前缘降落,高原腹地区降雨量通常不足100毫米。
其实贺兰山的屏障作用不仅仅在于夏季风带来的降水,更多的还是对冬季风的削弱和对沙尘暴的阻隔。
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风要比夏季风强烈,源于西伯利亚的冬季风南下时往往以北风到西北风入侵,时常还裹携着沙尘,形成寒潮,带来大风、冻害、暴雪等一系列灾害天气。
贺兰山西侧的阿拉善左旗,1月平均气温-9℃~-14℃,极端最低气温-36.4℃;7月平均气温22℃~26.4℃,极端最高气温41.7℃。
而贺兰山东侧的银川平原,气温的极端状况要缓和得多,例如银川平原最北端的石嘴山市处在一风口地带,其1月平均气温-19.4℃,极端最低温度-28.4℃;7月最高气温36.1℃,极端最高气温37.9℃。通常宁夏平原冬春季的大风要比阿拉善高原和缓许多,特别是西北风强劲的日子,阿拉善左旗全年大风日数达70天,银川平原只有30天左右,处于银川平原北端狭管风口上的石嘴山市也不超过56天。同一场大风袭来,两地的风力级别往往也要差1~2级,而且在贺兰山西侧有沙暴的日子,宁夏平原往往只是扬尘天气。
值得一提的是贺兰山的山地屏障并非是完全的阻隔,一方面,强风尤其是冬季风虽经削减依旧能够翻过贺兰山;另一方面,风沙尤其是细小沙粒依旧能够在强风的搬运下在银川平原、鄂尔多斯高原乃至更远的地方沉积下来刘允若。
处在银川平原黄河高阶地上的沙地,其风沙来源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是冬季风从贺兰山南北两端几个东西河谷孔道搬运堆积的。
有了贺兰山父亲般的保护,有了黄河母亲的哺育,宁夏平原喋血长平,尤其是银川平原才能将腾格里沙漠的入侵消解在万顷碧波之中。

涵养生态贺兰山
贺兰山是我国西北重要的物种宝库,共有野生植物690种,占宁夏野生植物总数的49%,其中近一半数量都为药用植物,有沙冬青、野大豆、蒙古扁桃、贺兰山丁香、四合木、黄芪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高等动物77科,其中鸟类达115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马鹿、麝、蓝马鸡等。
研究表明,贺兰山的物种来源和组成复杂,是物种西进东退的交汇点、南移北迁的大通道。
贺兰山突兀的山地地形造成了强烈的水热分异,如山地东侧的降水量由下至上变化在200~437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也变化在0.3℃~0.9℃之间。
西坡也有类似的变化,于是自下而上构成了明显的自然带:从山麓至2000米为山地灰钙土;2000~2600米为普通山地灰褐土;2600~3100米为中性山地灰褐土;3100米以上为山地草甸土。
植被在山麓地带为荒漠草原带,1500~1900米为山地灌丛带,2400~3000米为针叶林带,3000米以上为高寒灌丛草甸带。
在同样的海拔高度上,由于光照强度和水分条件的差异,植被、土壤等还出现明显的坡向差异。
贺兰山是宁蒙两区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对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贺兰山的森林,主要有青海云杉林、油松林、杜松林、山杨林以及蒙古扁桃、虎榛子、锦鸡儿、沙冬青等灌木林,森林的主体是高大郁闭的青海云杉针叶林,在涵养水源方面发挥了很强的作用。
森林覆盖度较高的贺兰山中段——东坡即为三关口至大武口沟一段,有20多条山洪沟希奈丝特拉,其中在滚钟口沟、苏峪口沟、贺兰沟、大水沟等多个山沟都有常流水;西坡的哈喇乌南北两沟、南寺沟、北寺沟等也是常年有水沟道,正是这样的山形植被,孕育了灵毓山水,使无数代的人口和宗教文化得以蕃息。
贺兰山的涵养生态作用最主要的还是体现在对地下水的涵养方面。
贺兰山东西两侧的山前地带,由洪积扇群构成了巨厚的沙砾含水层,具有良好的储水条件,降水由基岩裂隙入渗后潜入地下,地下水在洪积扇前缘形成泉水出露或形成埋藏较浅的潜水层,这一地带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首选的聚居地水魅莲。
阿拉善盟首府巴音浩特以及其农耕带,就在贺兰山西缘的山地洪积扇前缘带上。

文明摇篮贺兰山
贺兰山兀立在荒漠带边缘,巨大的高差改变了大气环境路径,营造出良好生态环境,自古以来即成为游牧民族游猎和生息繁衍之所,贺兰山岩画即生动地记载了史前至历史时期这一区域的生活场景。
在贺兰山的树林口、黑石峁、小西峰沟、归德沟、贺兰口、苏峪口、回回沟、插旗口、西蕃口、口子门沟、双龙山、黄羊山、苦井沟、折腰山等处,现今共发现20多处岩画群,画面总数在万幅以上。
贺兰山的山前洪积扇及其前缘地带,青草葳蕤,泉水出露,有良好的牧畜狩猎条件,也是远古人类优越的生存之地。
银川平原上的新石器遗址——镇北堡遗址、暖泉遗址等,多分布在此,宁夏平原最早的行政建制——廉县,也设在这一带,充分说明早期的定居人口对贺兰山生态涵养作用的依赖。
自春秋战国以来,有羌戎、月氏、匈奴、汉、鲜卑、铁勒、突厥、吐蕃、回纥、党项等诸多民族都在贺兰山及其周边演绎过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特别是建都于兴庆府(今银川市兴庆区)的西夏王国,在贺兰山山中及山前曾大修离宫别院,在今滚钟口、大水沟、贺兰沟等处都有大型宫殿和佛教寺庙遗址,其中大水沟口遗址绵延十余里,成都理工大学分数线可见其规模之大。
拜寺沟目前还矗立着两座西夏时的佛塔,在经历了1739年、1920年两次裂度在8级以上的大地震以后依然挺拔。
拜寺沟内还有一西夏时期的方形佛塔,1991年被不法分子炸毁,文物部门后来清理时发现了一本名为《吉祥遍至囗和本续》西夏文佛经,这本佛经成为我国活字印刷术的最古老证物。
在贺兰山山前洪积扇上还分布着西夏9个王陵和250多个陪葬墓,占地面积达50平方公里。
贺兰山岩画是古代游牧文明的印记,有“东方金字塔”之称的西夏王陵毫无疑义成为西夏王朝文明的象征。
明清以来的贺兰山陈照升,又成为儒释道回的宗教圣地,距银川最近的滚钟口有贺兰庙、老君堂、大悲阁、斗母宫、小洞天、关帝庙、兴隆寺、晚翠阁、观音庙等14处庙庵台阁;有来自也门的马克伦丁·本·欧斯曼长老拱北和始建于清重修于民国时的大清真寺;山峰上有三座造型优美的喇嘛教白塔,等等,这里是银川及其周边县市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也是避酷暑、赏风景的旅游消夏之所,新中国成立前的宁夏省主席马鸿逵在此就有避暑山庄。
贺兰山西坡的广宗寺(南寺)据称为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创建,他被清廷废黜后化名阿旺曲扎嘉措,广为游历,在1716年前后定居此地,兴佛传教,并于1746年圆寂于此。广宗寺鼎盛时有庙宇数十座,面积达40多万平方米,有仓房僧舍2859间,僧侣人数达1500多名。

安全保障贺兰山
贺兰山纵列于宁夏川之西北,相对高差在1000~2000米之间,多峭壁深谷,危岩嶙峋,甭说是走马,连攀爬都非常困难,因而是军事防御的天然屏障,素有“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之称,只要把守住几个关隘,即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贺兰山东西两侧的沟谷数量众多,《嘉靖宁夏新志》称其“谿径可驰入者五十余处”,据统计其东坡有较大沟谷38条,西坡有31条,可能是因为沟口地带人口活动强度大的缘故,这些沟谷多用沟口之名——如大武口、滚钟口、苏峪口、贺兰口、归德口、大风口等。
尽管沟道众多,但贺兰山两侧东西相对连通的沟道极少,只有三关口、苏峪口、汝箕沟至古拉本、清水沟至宗别立的几条。
三关口古称赤木关,是贺兰山中段和南段的分界,沿途沟谷宽缓,山势低平,多井泉,道路海拔在1400~1600米之间,自古即是贺兰山最重要的关隘,也是穿越贺兰山的“大道”。
苏峪口古称宿嵬口,位于贺兰山中段,要翻过海拔在2500米以上的分水岭,部分路段行走艰难,俗称“小道”。
汝箕沟至古拉本的翻山道路是贺兰山中段北部的通道,清水沟至宗别立一线则为贺兰山北段通道,分水岭海拔只有2400多米,也是比较宜行的魏彦妮。
在冷兵器时代,只要守住这几处沟谷,尤其是前两个沟口,宁夏平原的西北边防即可安然。
宁夏平原的农业开发可以上溯至秦汉时期,在经略边防方面,秦始皇派蒙恬沿黄河布设了三四十个障塞,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可以说秦至汉代早期中原王朝的头道防线是在黄河一线。
汉武帝征服匈奴以后,宁夏平原的农业开发推至黄河以西以北,贺兰山一度成为边防要地,也修筑了长城,但因为南匈奴内附,这一时期并未发生重大战事。魏晋南北朝时期前后又都在前秦、北魏、西魏、北周等版图之中,似都没有承担起战略防御作用。
唐代贺兰山虽无较大战事载于史籍,但有边塞诗云“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显示其临近战场。
至西夏在宁夏平原建国后,贺兰山地的北段成为西夏和辽、金、元的前沿阵地。
辽重熙十三年(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七年,1044年)十月二十四日宫心锁玉,李元昊率领的西夏军队守候在贺兰山北,以逸待劳,诱敌深入,与辽兴宗耶律宗真率领的辽国大军拉开战幕,巧借风沙迷目,辽军阵乱之际,大举反击获得胜利,消灭辽军无数,并攻破辽营,擒获驸马及辽王近臣数十人。
五年以后,辽兴宗乘元昊新丧之机,发兵三路攻夏,中路攻凉州(今武威)、中路渡黄河攻河套、北路进军贺兰山,其中北路军沿贺兰山东侧而下,击败西夏军队后,至贺兰山行宫俘获夏太后及官僚家属多人而返。
蒙古军先后与西夏六次开战,最后以外围个个击破,再长期围困中兴府的战略,才灭掉了西夏。
其中第三次蒙夏战争即在贺兰山克夷门(一般认为是今之三关口)有过激烈的争夺战陈嘉颖,史载“克夷为中兴府外围,两山对峙,中通一径,悬绝不可登”,蒙军与夏军相持两个月不能通过李令月,后设伏并引诱夏兵出击,才攻破了克夷门。
贺兰山真正成为边防前沿是在蒙元势力退至大漠以后,为防备其出入汉地劫掠,明廷在其北部边防重地筑起了多道边墙。
贺兰山一带的明边墙壁是为防御阿拉善高原上的蒙元部族而修筑的,称之为北长城,应当有两道。
据《皇明九边考》载:“宁夏北,贺兰山、黄河之间,外有旧边墙一道,嘉靖十年,总制王琼于内复筑边墙一道,官军遂弃外边不守,以致内地困地荒芜叶俊英。”
《嘉靖宁夏新志》亦云:“临山堡极北之地尽头,山脚之下,东有边墙,相离平虏城(今平罗)五十余里。”
贺兰山明长城从石嘴山红果子沟始,沿低山地带相对高亢的梁地逶迤南下,一路上因险为墙,因要设塞,烟墩遥相呼应,并且自北而南设了正谊关、大武口、赤木口、胜金关四个重要关塞,其中赤木关(今三关口)因“山势至此散缓,溪口可容百马,其南低峰仄径通虏窟者不可胜塞”(明·孟霦《赤木隘口记略》)而成为最重要的关隘。
嘉靖十九年(1540年)都御史杨守礼、总兵官任杰修筑时,从东向西设了三道关卡,头道关为主关,南北与长城主体城墙相连接;向西5里为二道关,再5里为三道关,因此称为三关口。
当时修关时一次派兵丁4000多人,平时也常驻游击将军一名。三关口有明一带是蒙古瓦剌部南下东进的重要通道,战事不断,甚至俺答汉也借道于此攻打瓦剌部大观园平面图。
清代同治年间,马化龙的运粮队在此被清军伏击;民国十八年(1929年)“尕司令”马仲英打银川走的也是这条路。

产业脊梁贺兰山
贺兰山是宁夏川周边自然资源的富集区,是宁夏川的“宝疙瘩”,最具优势的是源。
在宁夏已列入矿产平衡表的17种矿产中,产于贺兰山的就有10种,其中已探明的熔剂用石灰岩、熔剂用白云岩、硅石、耐火黏土、磷矿石、化工用石岩、玻璃用砂岩等7种矿产资源全部产于贺兰山,另有已探明的水泥配料黏土占全区份额的68.2%,水泥用石灰岩占66.8%,煤炭占7%。
虽然贺兰山的煤炭储量在全宁夏占的比重比较少,太西煤主产于贺兰山中段北部和北段的宁夏石嘴山、内蒙古乌海及阿拉善左旗境内,煤质优良,素有“三低六高”的特点,即低灰、低硫、低磷、高发热量、高块煤率、高比电阻、高机械强度、高化学活性、高精煤产率,是国内外煤炭中少有的珍品,
太西煤的开采历史,有案可查的是在清末民初,较早开采的煤田都在贺兰山北段的内蒙古境内,有河拐子(今乌达)、古拉本敖包、呼鲁斯太等,当时主要供给包括银川平原在内的城乡居民生活取暖,有一部分也为制砖业等工业所用。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西北铁路运输业和冶金工业解决资源支撑,国家布局在宁夏石嘴山、内蒙古桌子山一带开发煤炭资源,在百里之内,建立了石嘴山、石炭井、乌达、海勃湾四个矿务局。
由此,贺兰山北段和中北段开始成为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煤业基地,采煤业陆续带动起当地的电力工业、冶金工业、建材工业等二次产业,同时也支撑了银川平原和内蒙古后套平原的工业发展。
贺兰石也是宁夏五宝之一,因产于贺兰山而得名,属于一种浅变质岩系,岩性为粉砂质板岩,成分以泥质矿物为主,含少量粉砂质成分。
贺兰石以紫色为主,上面嵌以不规则分布的灰绿色条带、斑点、斑块(绿刚),偶见褐红色、翠绿色斑块(红刚),用作雕刻材料,刚柔相宜、清雅莹润、色彩沉郁中不失活泼,而且不吸水,易发墨,是雕刻石砚的上好材料。
贺兰山的石料、水泥用石灰岩、洪积扇地带的砂石、中山区的森林树木等多种资源矿泉水夫妇吧,还奠定了宁夏平原的建材和建筑业。
石嘴山黄河东侧的兵沟遗址据考证是秦浑怀障所在,为蒙恬所筑的黄河沿线塞城之一,古障城虽早已因黄河水道侧蚀踪影皆无,但兵沟汉墓中大量的松、杉类圆木似可说明当时建筑用材之巨,这些木材来源最大的可能就是贺兰山地。
西夏的国都兴庆府建于黄河与贺兰山之间的银川平原中部,其城周18里,护城河阔10丈;南北各两门,东西各一门;内有宫城与皇家园林、有多处寺庙和街坊20余处,建筑用材当不在少数,其中石材和木材大多来源于贺兰山。
而在贺兰山边缘一带,西夏时筑了多处离宫、佛寺,宫殿号称绵延“数十里,台阁高十余丈”,皆为就地取材,从贺兰山中发现的西夏时期建筑榫钉判断消费广场廊坊,宫殿立柱径粗应该在30公分以上。
贺兰山丰富的物种资源、森林和草场资源在古代为先民提供了丰富的生活资源和生产资源,是先民们狩猎、牧畜的天堂;是前人们采药、伐木的宝地;在现代,则发挥着种质资源基地、旅游资源宝库的作用。

乾隆八景的“山屏晚翠”指的就是落日余晖中的贺兰山,乾隆年间杰出的回族诗人沙琛有诗曰:“千峰万壑朗睛川,积翠澄澄海日鲜。雪影依微三百里奥瑞安西,点苍高出彩云天。”
“贺兰晴雪”和“万壑松涛”长期以来是贺兰山的品牌景致,樱桃谷、丁香沟等则是难以寻觅的生物旅游资源,其名称之响亮不亚于天山的野果子沟。
更加难得的是贺兰山还有岩画、王陵、庙宇群、长城与烟墩;有“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贺兰山色望玲珑,虎踞龙蟠气象雄”这样的古诗名句;有宏大场景的历史事件,等等这些,与高耸叠嶂的山峦,深邃幽静的沟谷,多姿多彩的植被等自然旅游资源,共同架构起宁夏川旅游业的半壁江山。
没有贺兰山,就没有宁夏川的昨天和今天。
宁夏川明天的安全、富足、发展、兴盛,依旧离不开贺兰山。

文章选自《朔雁沉沙》一书 图片源于百度
更多精彩文章:
■漫谈清真菜的历史与流派
■回忆一九七七我参加的高考
■辉煌不再的宁夏“第一瓷”
■我在平吉堡农场放电影
■吴忠金积堡旧事
■穿越贺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