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朝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岚县人民政府河北8——太行八陉之滏口陉-读史游记

河北8——太行八陉之滏口陉-读史游记
先看看古诗里的太行山: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曹操《苦寒行》
此诗为建安十一年春,曹操(河南5——曹操高陵)征高干(袁绍外甥),穿过太行山时所作。“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可见太行之难行。
(我始终觉得曹操是“不忘初心”的,若是奸邪之人,怎么也写不出这样的诗吧!高欢、杨坚、甚至李唐父子,他们写的出来?)
平生少年时。轻薄好弦歌。西游咸阳中。赵李相经过。娱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跎。驱马复来归。反顾望三河。黄金百镒尽。资用乃姬常苦多。北临太行道。失路将如何。——阮籍《咏怀》之一
(赵李:赵飞燕、李夫人柳潇潇,代指贵戚,有认为指名妓,甚谬,阮籍又不是杜牧。或指赵高、李斯?)
“北临太行道,失路将如何?”不知道阮籍这次有没有穷途之哭?反正太行山路不好走是肯定的!
要评出中央王朝核心区域内最重要的山,毫无疑问应该是秦岭和太行。太行山是黄土高原和东部平原的分界线,所谓中国地形“第二阶梯”东缘无限领主。一般古人多称太行起于怀州(今河南沁阳),北至幽州西北骆伟科,其实沁阳以西甚至今天的中条山,和幽州以北的燕山,都可以看着是广义上的太行,这座呈S走向的大山脉,不仅限制了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河内地区的往来刘晨妮,还为幽州成为数百年帝都提供了地理基础岚县人民政府:幽州西依太行,北靠燕山,东为大海,对于草原游牧势力来说,这是一个封闭的版块,不易进入;而全国的物资,却可以畅通无阻的运来。

跟秦岭(陕西16——陈仓道、陕西11——褒斜道)一样,太行山再险,也绝不是完全不能通过,山谷间众多的天然小道,再经过数千年的人工开凿,终究会形成一些完整的道路,这些道路中最著名的有八条,合称“太行八陉”。
陉,指山脉中断的地方,是一个“点”。古人开道,当然会选择山脉中断处,而古道则是一条“线”(废话)。光从字面理解,“太行八陉”是指“太行山的八个山脉中断处”。因为它们是古道上的隘口,地势险要,故又常以“太行八陉”代指太行的八条古道。
太行八陉最早的记载,见于东晋末年郭缘生所作的《述征记》,郭缘生其人生平不见于史籍,唯知他曾任天门太守,并跟随宋武帝刘裕北伐,《述征记》正是根据北伐途中的见闻编撰而成。可惜此书早已亡佚,只是零星片段被后世引用,因而得以保存部分内容,“太行八陉”即是唐代著名的《元和郡县图志》引用《述征记》的内容:
《述征记》曰太行山首始於河内,自河内北至幽州,凡百岭,连亘十二州之界。有八陉:第一曰轵关陉,今属河南府济源县,在县西十一里;第二太行陉,第三白陉,此两陉今在河内;第四滏口陉,对邺西;第五井陉;第六飞狐径,一名望都关;第七蒲阴陉,此三陉在中山;第八军都陉,在幽州。——《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六》
刘裕一生擒杀五位皇帝,号称历史上杀皇帝最多的人,他曾数次北伐,并占领关中,但此时北魏(山西10——北魏平城遗址)已经立国,并且国力正值“上升期”,黄河以北完全是北魏的地盘,刘裕进军关中的最北路线是朔黄河而上,因此跟随刘裕的郭缘生不可能亲身到过太行八陉,他只是道听途说而已。何况,无论是秦岭还是太行,其中的古道都不是永远不变的,古道的周边也必然存在一些支线小路,年代不同,古道的位置会有差别,有时候差别还会很大!如果今天我们还根据原本就道听途说的《述征记》或是其他古籍中的只言片语,为“太行八陉”的细枝末节争论不休的话,实在是意义不大!(争议最大的是蒲阴陉)
好了,进入正题——滏口陉:
滏山在(武安)县东南二十里。即滏口,太行第四陉也二翁登泰山。山岭高深,实为险厄……盖滏口为自邺西出之要道。亦曰鼓山,有二石如鼓,南北相当。周凯旋俗语云:南鼓北鼓,相去十五。《冀州图经》:邺城西有石鼓,鸣则兵起。高齐之末,此鼓尝鸣而齐遂灭;隋末鼓又鸣,声闻数百里而隋亡。——《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九》
滏水……亦曰滏阳河。源出武安县东滏口山,泉源沸涌,若釜水之汤汤,故以滏名。——《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九》
滏水得名是因为“泉源沸涌,若釜水之汤汤”,滏水穿过峡谷,北侧的山被称为“滏山”,山因水而得名。山之南为阳,故滏水后来又称滏阳河。
滏口之山,即滏山,《读史》以为又名鼓山(今天的滏口陉石碑亦如此)。但多数时候,滏山与鼓山似乎是分开的两座山,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响堂山石刻”。
著名的响堂山石刻,分为南响堂、北响堂,南响堂即建在滏水北岸之山坡上,根据南响堂内《滏山石窟之碑》记载,南响堂所在之山即“滏山”,可惜手里没有拓片全文,只有碑名:

而北响堂里恰好也有一块《唐邕写经碑》,证明北响堂所在之山为“鼓山”:

有南、北响堂山(佛像石刻今日犹存)中两块碑为证,结合古籍,滏口陉之滏口位置可以确定无疑了苏伊奥斯在哪。


滏山、鼓山又常统称“鼓山”,今日滏口陉文保碑就是持这种说法。滏水南的山,今日称为元宝山。


本次出游最大的新意就是用上了无人机吴以悠,可惜天气太差,下为滏口地势,两山夹着滏水、公路、铁路:

廊桥右侧,古塔之下,即著名的南响堂石刻:

滏口廊桥侧面:



明代玉皇阁,第六批国保,必定有过人之处,但兴趣不大孔锵,所以没进去:


以上是“狭义上的“滏口陉,其实就是滏水穿过滏山、元宝山的峡谷口,虽然位置重要,公路、铁路都从这里穿过三京画本,但地形也算不上十分险要。看卫星图会发现,要想绕过滏口进入河北平原,也不是难事,不过古时候这里应该是大道,要想大队人马快速通过的话,还是要走这里的。
那”广义上的“滏口陉,也就是那条穿过滏口陉的古道,又是怎样的呢?
比较系统可信的描述“滏口陉古道”的书,是近代严耕望的《唐代交通图考》,虽说是唐代交通,但距郭缘生的晋末宋初不过300年,完全可以参考。而且,严耕望先生治学甚严,其说可信。
由潞州治所上党县(今长治)东北行40里至潞城县(今县)……又东北80里至黎城县(今县)……黎城又东北25里至吴儿谷,古壶关口也。又35里至涉县(今县)。
由涉县东南行160里至磁州治所滏阳县(今磁县西南3里)。
由涉县东北行约百余里至武安县(今县),武安又东微南行至邯郸县(今县)。
又由武安东北行120里至邢州治所龙岗县(今邢台)。
——以上均摘自《唐代交通图考*篇四十一 太行滏口壶关道》
看这张图就更清楚了:

或许“太行滏口壶关道”的称呼更适合这条古道,其中真正穿越太行的是黎城-涉县那段,东出太行之后,即分岔通往东南的磁州、邺城;正东的邯郸;东北的邢台(襄国、信都)。滏口陉只是其中的一支,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滏口陉力压另外两支,一跃成为“太行八陉”的呢?
一切还要从郭缘生所处的时代说起,郭是晋末宋初人,因随宋武帝刘裕北伐而作《述征记》,晋宋交替是公元420年,在此之前中国十大匪城,邺城曾是曹魏、后赵、冉魏、前燕四个朝代的都城,是河北平原上毫无争议的核心城市(河北1——邺城遗址)。要想从邺城进入山西高原的话,西北方向的滏口陉很自然的成了首选,可以这样说,滏口陉乃是因附邺城之骥尾而显名,首都嘛!所以南朝人郭缘生才会注意到它,正如定都关中,潼关就名扬天下,假如定都幽州,谁会在意潼关?
东魏(河北3——东魏孝静帝陵)、北齐(河北4——北齐二陵)时,高氏家族在邺城、晋阳之间来回穿梭,滏口陉就更加重要了赵晗煎熬,崇信佛教的他们在滏口陉北侧的滏山、鼓山上分别开凿石窟,是为今南北响堂。
隋唐时,邺城已经完全被毁,滏口陉即渐渐不显于史籍,安史之乱后,河北与朝廷对抗,“太原滏口壶关道”一下子又变得无比重要,朝廷必须牢牢控制这条路,否则河北势力直入河东,就全完了。
如果从邯郸(河北6——赵国邯郸故城)前往晋阳(太原),其实不会经过滏口陉,这在地图上可以一目了然,武安与邯郸之间,并无大山阻隔,完全不必绕道滏口!当然,如果用“滏口陉”代指“太行滏口壶关道”的话,说邯郸前往晋阳,要走滏口陉的话,也没错。
滏口陉对于邺城来说是如此重要,那么邺城发生战事,滏口陉就成了军事要地,如同“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安徽1——谢朓楼),曹操(河南5——曹操高陵)、冉闵、慕容垂(山西14——参合陂之战)、尔朱荣、高欢(河北4——北齐二陵)等无数英雄曾在此表演过,摘取《读史方舆纪要》的总结:
晋永和六年,石赵冉闵作乱,赵将张沈据滏口。太元十九年,慕容垂攻西燕,遣慕容楷出滏口戈尔法,既而垂亦引大军自滏口出,是也。后魏主子攸建义初,群贼葛荣围邺,尔朱荣自晋阳东出滏口,讨平之。永安三年,魏主使杨津督并、肆等九州诸军事,津以兵少,留邺召募,欲自滏口入并州,不果。既而尔朱兆使高欢统并肆间六镇降户,欢请就食山东,遂自晋阳出滏口。高乾等闻欢东出,自信都迎谒于滏口。太昌初,高欢自邺入滏口,击尔朱兆于晋阳。后周建德五年,克晋阳,将趣邺。齐主遣尉世辨觇周师,出滏口登高阜西望。——《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九》
古代滏口陉商业也十分繁荣,因为这里有著名的瓷器产地——磁州窑。不懂瓷器,没法聊~~
2018年3月18日游
北方说的太多,感觉应该回到江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