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朝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我的超级异能没有人教过我们性,也没有人教过我们如何爱-语文周刊

没有人教过我们性,也没有人教过我们如何爱-语文周刊

生活与语文,请关注语文周刊公众号zhoukanyuwen!悦读,美文,哲理,生活!

?
开学第一周,来自日本的一个节目“屋顶告白大会”突然在国内火了,好几条相关微博动辄几万转发通天神医,相信很多人都看过。
节目里一共出现了八街南中的四名初中生,分别向他们心仪的对象表白。
几段表白,有成功也有失败,有男生向女生表白也有女生向男生表白。无一例外,都很好看。
第一段表白的主角是初二男生久保田圣斗,他是个段子手,一上来就制造了几个笑点。
站到屋顶上的第一句话就是,“新学期开始了,看了下邻桌,发现那里坐着个天使……天使和我的距离只有30厘米,之后的每天都像做梦一样”。全场顿时一片哄笑。

然后他话锋一转说我的超级异能,“但是,受到了学校的阻碍惊世皇后,换座位了!”全场又是狂笑。
在做完这样的铺垫后,他开始对自己心目中的天使加藤兰央表白了:“曾距离我只有30厘米的你,现在却在离我5.5米的地方!”
“这种远距离恋爱,我已经受不了了!”
“兰央小姐龙魂剑圣,请你和我交往吧!”
这样勇敢热烈真诚又不失幽默的示爱,即使由成年人说出来也很感人,此刻主角是真实生活中的一名少年,就更有了一些动人的味道。
被表白的兰央一开始显得有些羞涩,不过还是勇敢地大声拒绝了:
“虽然很开心,但是我有男朋友了,对不起。”
?
第二段表白,就更像是日版残酷青春电影里的场景了。
“我是二年级四班的滨本初花,我虽然有喜欢的人,但是那个人有男朋友了。这份感情我一直不知道该怎么办,因此今天我想要借这个机会,给这份感情画上一个句号。”

“二年级三班的酒井一喜,虽然我在想,如果能交往该有多好,我要干脆地放弃喜欢你这件事。如果我什么时候有了新喜欢的人,那时请你为我的恋爱加油。”
被表白的男生酒井一喜,回应得也超级棒:

“如果你有了喜欢的人,我会为你加油的!”
?
第三段表白的主角是学生会会长高桥优介,他说自己虽然有在交往的女孩,但是从来没有面对面正式地向她表示过喜欢,所以要借这个机会说出来。

而他的女朋友浅野在同学们的起哄里,也大声地回应说:我也喜欢你。
?
第四段表白的主角是木村启希,他说自己有一个“强烈地爱着”的人,为了表示爱的热烈程度,一口气说了七遍“喜欢你”。
说完他停顿了一下,接着说,“这还不够”,然后又连说了九遍“喜欢你”……

被他用16个“喜欢你”强力轰炸的佐久间叶琳,一开始满脸懵懂震惊。
别的女孩子拍了拍她的肩膀安慰她,她也很快镇定下来,说了声“对不起”。

木村启希失望,袁洁仪但不忘说“谢谢”,然后转身离场,哭了。
每一个细节,都如此动人。
?
这个“屋顶告白大会”,其实是《V6、是爱啊2017史上最高的夏季特别节目》中的一个环节,而后者是日本综艺节目《去学校吧》做的一期特别企划。
《去学校吧》 节目1997年开播,2005年停播无臂哥,曾经在日本家喻户晓,主持人是御法川法男和偶像团体V6,宗旨是调查中学生们平时遇到的问题,给他们加油鼓气,其中最受欢迎的环节之一就是屋顶上的告白。
今年他们沿袭原有的节目风格,做了一期特别版,于是就有了我们看到的那些特别燃、特别纯净的告白片段。
如果不是视频作证,很难想象这些极富电影感的场景,会出现在真实的生活之中。
?
这个视频,我连看了很多遍。与其说是感动,不如说是感慨。
感慨的是,日本孩子接受的教育,和我们熟悉的中国教育,是如此地不一样。
我们带着成年人的粗暴偏见,认为小孩子不懂得爱,更把早恋看成是会影响孩子正常学习生活乃至会影响他们成长、让他们走上歪路的洪水猛兽。
可是,也许我们的观念,到了需要更新的时候?
你看那些孩子,无论是告白还是拒绝,都那么自然坦然,虽然带着这个年龄的幼稚,但却显得无比的得体。
就像微博上有人说的,“情窦初开的时节,懵懵懂懂的爱情,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当我们学会尊重孩子们的嘤嘤鹿鸣,学会欣赏他们绽放出的人生第一朵花,学会放下身为成年人的自大、忐忑和粗暴,人性的美好就变得简单而从容。
青春期就是要让孩子骑白马过草原,学会:爱与被爱,自尊与隐私,自我认知与保护。”
这是多么健康正面的教育方式。
可以想象的是,他们长大以后,大概也能长成心理健康、懂得爱和被爱的得体的成年人。
短短一个视频里,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
在中国学校的课程表里,是没有爱这门课程的。
不光“性的教育”完全缺失(想想之前杭州小学生性教育读本出现后我们的欣喜,以及那套教材很快被勒令停止使用的遗憾),就连爱的教育和情感的教育,也是一片空白。
家长和老师们都相信:“长大了自然就知道了”,忽略了“爱”作为一种能力,需要培养,需要正确的引导。
更多的时候,我们把“长大了就知道了”等同于“长大了才可以知道”,在没有长大的时候,任何有关爱的萌芽都会被掐灭。
可是,爱和被爱,同样是需要从小学习培养的一种能力,是健康人格养成的一部分。
有一期《奇葩说》的辩题是“分手要不要当面说”。站在反方的角度,很多人会考虑见面说分手无法控制局面,万一被泼红酒或者直接打起来都是很不体面的行为。
但我们都忽略了,成年人应该拥有正确处理爱的能力,其中就包括处理分手的能力,真正具备这种能力的人是不会让这些不体面的行为发生的。
而见面说分手,就像八街南中的校长说要见面表白一样,爱的当事人要把话完完整整明明白白地说清楚,认真郑重地说你好或者再见,即使再难堪,也应该坦诚地去面对,为对方负责。
这是在他们少年时代就接受的教育,而我们在成为成年人之后,仍然不具备这种“体面地去爱”的素质和能力,少年时代习惯了逃避爱,成年之后还是把头埋在沙子堆里,很多人就这样一生没有获得爱的能力。
?
因为缺失爱,所以我们的教育,是羞耻教育——把一切大人不接受的东西,安上污名,让孩子们感到羞耻。
我们忽略了知识和情感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一个人必须同时接受的两方面教育费沁雯,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一个人的知识越是丰富,对世界的感触越是敏锐,付出爱与获得爱的需求也会越来越紧迫,这条腿在生长,那条腿必然也在生长,也只有它们共同成长,一个人才能健康地生存。而我们却始终认为这二者是冲突的,因为“谈恋爱多影响学习啊”。
尤其在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生接纳的知识教育已经远远超出他们的成长需要,父母尤觉得不够,还要学音乐黄山怡,学美术,父母老师都盼望着这条腿长快点,再长快点,却痛恨那条腿的成长,稍稍有一点骨节的响动,便一棍子敲下去。
很多中国孩子都经历过父母的猜疑,风声鹤唳的父母从蛛丝马迹里捕捉那些有关爱的细节,然后大发雷霆。
而孩子的无助之处在于,对于父母毫无逻辑的推演,她无法证伪,这种情况下,自己的“清白”全凭信任,而猜疑一旦开始,就意味着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信任是崩塌的。
这对孩子来说是很残忍的,是另一个层面的伤害。
于是,爱,这个人类的本能,变成了羞耻。
微博上有人说,“这样被一个女孩子公开表白,在我小时候男孩子一定会被一堆男孩子起哄弄得恼羞成怒,说出言不由衷的话。可是那个女孩子勇敢地说了出来,男孩子静静地听她说完为她加油,稚嫩的他们面对爱都无比严肃和尊重。”
是啊,因为爱是不被允许的,是禁忌,所以被视为是羞耻的,是不正常的。一旦对某一个人萌生了爱,就应该小心翼翼地藏起来,不让任何人知道。
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孩子,很难建立起对爱的正确态度。
?
每个新学期开始,全国上下的老师和学生们都在做的一件事是坐在电视前观看《开学第一课》。这节课教导孩子们如何爱国家,爱传统文化,爱宏观的一切,但却没有告诉孩子们:怎么爱一个人,怎么爱身边的人?
而那缺失的乃至被禁止的爱的教育,恰恰是最具有可操作性,最能释放善意,最能培养完善人格的教育。
南街八中的校长,在表白大会开始前对学生们喊话:
“从这里开始一定是爱,即将开始的就是爱,害怕受伤是不行的哦。”
多希望未来我们的孩子,也能在他们内心爱的本能刚刚萌发出幼芽的时候,也能有人对他们说:
“大胆去爱吧,害怕受伤可是不行的哦。”
国庆旅游鄙视链分五级,你在哪一级?
作者:张五毛
公众号:张先生说(ID:zhangxianshengshuo)
国庆旅游无非是这样喋血四平。
长城两边层林尽染的时节,望去却是饱满的人腚。历经千年的青砖上,少不了成群结队的“小红帽”。
高速路免费通行的日子,望去却是行不通的车流。平日里车辆飞驰的路上,少不了几对踢毽高手。
潮湿嘈杂的曼谷街头,黄色人承包了整个城市,黝黑的南亚人倒像是来自他乡的旅者。
以为出了国就可以放飞自我的闷骚男,迫不及待地把手伸向人妖胸前,却被身后的同胞一把拉开:兄弟,轮到我啦!
在这形形色色的国庆出游人群中,有一条鄙视链在暗流涌动。它在人们讨论旅游这档事时,就已经弥漫开来。它是看别人朋友圈时心不由衷的赞,不屑一顾的“切~”。

处在鄙视链底端的,显然是回乡游
回乡游者必定要晒秋色晒瓜果的,朋友圈里一派田园怀旧风。看似秋高气爽,一片祥和车冯升。内心却极为焦虑。
他们念念不忘的是返程车票怎么买?熊孩子到底应该放在老家还是带在身边?到底是该多陪爸妈唠唠嗑,还是去和同学喝顿酒?七大姑八大姨到底要不要去挨个走一遍?
小时候最喜欢的小吃店不见了!曾经暗恋多年的姑娘已经没法看了!
回乡游者是一群念旧的人;是一群去不了远方,也忘不了故乡的人。张先生便是其一。
回乡游是一顿撒满各种调料的心灵烧烤,回去了五味杂陈,不回去没着没落;
回乡游者之所以处在鄙视链的底端,不是因为风景不好,也不是因为吃得不爽,而是,这原本就不是旅游!
人们常说旅游就是离开自己活腻歪的地方,去别人活腻歪的地方看看。而回乡游,是离开现在呆腻歪的地方,去小时候呆腻歪的地方许云上,再看看。

跟团游是没落的旅游鼻祖
跟团游有充分的理由鄙视回乡游。
回乡游者在小县城,小农村晒瓜果秋色的时候,跟团游者在全国著名景点摆POSE,喊茄子。非5A景区不去,非40人以上的大巴不坐,什么内蒙羊肉山东枣,江苏的螃蟹满地跑,都不过是年轻人玩的小情调。我们跟团游者天天都是座上宾,顿顿都是流水席。
保温杯和小红帽是跟团游者的两大法宝,前者是养生神器,后者是团队番号。有这两件法宝,跟团游者就像一支纪律严明的队伍。起床听号,排队领票,定点撒尿。走到哪儿都是一道风景。
30年前,中国人不知旅游为何物。农耕文明把老百姓锁在土地上,毕其一生,最远也就能到个县城、省城。能云游四海的是李白,能去东南亚的是唐僧,能跑到非洲去的那得是郑和。
中国人真正有旅游概念是近30年的事。作为所有旅游形式的鼻祖,跟团游有着几十年辉煌的历史。在其鼎盛时期,新马泰跟团游是中国人彰显优越感的最佳符号。
乡镇企业家发财了要跟团游一下;年轻人结婚了,要跟团游一下;优秀职员受表彰了,也要跟团游一下。曾经,跟团游是一枚人生勋章,像今天自媒体人的十万+,中产阶层的学区房。
三十年过去了,跟团游终归是逃脱不了“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景点拍照”的俗套,终归跳不出假导游,真导购的陷阱。终归是落魄了。
互联网和汽车的普及让自驾游成了年轻人的新宠,人们再也不需要一个口蜜腹剑的蹩脚导游。跟团游的光环烟消云散,成了腿脚不灵便的老头老太的夕阳红。

自驾游才是主流
在自驾游眼里,跟团游是小学生玩夏令营。真正的旅游是自驾,只有自驾者才有权利唱响许巍的《蓝莲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自由的向往……
与跟团游不同的是,自驾游者不屑于5A级著名景点。他们追求的是人迹罕至,新鲜刺激。他们去福建不看土楼,要去奇达村;去安徽不上黄山,要去查济;去西藏不去冈仁波齐,要去昌都。
自驾游者品味甚高。他们不屑于登录携程,去哪儿;途坦克鸭嘴鱼牛、蚂蜂窝、猫途鹰这些和动物有关的网站才是他们的最爱。
自驾游者必有一技之长,要么懂摄影,要么会修车,最不济也是个能舞文弄墨的骚客。自驾游者的行程中很少有购物,他们的镜头里很少有人群,他们奉行极简,热爱自然。
朋友圈里的照片多是蓝天、白云、冒着热气的柏油路。他们不屑于告诉别人我去过哪里,他们只想冷冷地告诉别人:我曾在你们都去不了的地方撒过尿。
自驾游者喜欢在路上的感觉。他们瞧不起老年旅游团的拍照行;也看不起一出国门就直奔奢侈点的购物行;他们喜欢在车少人稀的地方,打开后备箱末日暴徒,双手搭在膝盖上,静静地发呆。那一刻陈筱诺,放飞的不只是灵魂,还有一股油然而生的优越感。

出境游以为,只有自己懂得旅游真谛
在出境游者眼里,回乡游者是散财童子,跟团游是老年发呆,自驾游是文青装X。只有出境游的人懂得旅游的真谛。
他们自以为站在鄙视链顶端,从不吝惜网络流量。从去机场的路上,就开始记录一路的鸡零狗碎,用要去移民的口吻最后一次抱怨祖国钱多人傻爱插队。出境游者发朋友圈,要定位在T3航站楼,T2T1只能飞向人山人海的厦门丽江青岛,T3才意味着通往更辽阔的新世界。
飞机起飞的瞬间,在加速的失重感中,他们感到自己的人生也在奋力攀升,彻底摆脱了买不起学区房,上司比自己还年轻两岁的人生困厄。
出境游者会想起半年前在网上抢票的夜晚。零点的特价大促票刚一放出,右手食指就以帕金森的频率抖动起来。肾上腺素在支付成功的那一刻飙到顶点。
身未动,心已经置身于他国的碧海银沙之间。这种幻觉可以持续半年,每当生活压得人想骂娘的时候,就想想远方,瞬间达到了禅定的效果。
出境游者的朋友圈感慨是这样的:没去过毛里求斯就不知道海胆的鲜甜;没去过墨西哥就不知道800元包场海边酒店的感觉;没去过塞班岛就不知道晚霞可以这样美……
总之境外游让他们不再是井底之蛙,而是拥有了全球化视野,与列支敦士登人同呼吸共命运的使命感。
虽然他们在饱餐了血淋淋的牛排、黏糊糊的鹰嘴豆泥、膻乎乎的Feta Cheese和叫不出法文名字的红酒之后,会莫名其妙地想念起家楼下终日热辣沸腾的成都串串,但此刻寂寥的星空夏明宪,总好过雾霾中的霓虹灯。

处于国庆旅游鄙视链顶端的,当然是室内游者
室内游又称梦游,或宅。此类游客会在八天内以床为旅游中心,以客厅,厨房,卫生间为三条基本旅游路线。他们奉行的是“世界那么大,我派他们去看看。”
室内游者的三大护身宝器是电视、手机和书籍。他们看电影、打游戏,刷新闻,完全进入真空世界。室内游者最大的优越感来自于“国庆出游新闻”:哪里又有游客被宰啦!哪条高速又堵了五小时!哪里又有游客卡在了缆车上。
每每此时,室内游者就会优越感爆棚:你看看,这些国庆出游的人多惨!幸好我哪也没去!
室内游者有足够的资本站在鄙视链顶端,因为他们之中不乏时间自由的顶级旅行者。他们已经预订好了国庆节后最实惠的机票,最美的风景,以及最从容的心态。
几千年来,中国人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热衷于旅游。几乎所有人都从土地和工作中解放出来,寻求属于自己的精神睡姿。
鄙视链是真实存在的,它庸俗狭隘,但又催人奋进,它是中国人精神进阶的真实写照。
作者:张五毛,陕西洛南人,80后青年作家,曾出版《公主坟》,公众号:张先生说(ID:zhangxianshengshuo)幽默不流俗,理性不学究。
本文由语文周刊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保留)
欢迎原创投稿,打赏全归作者,阅读量大另有稿酬。
投稿邮箱:160170248@qq.com,请注明“原创”字样。
商务合作:QQ160170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