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朝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托德斯王阳明滁州诗与“孤月”有关的玄机:说了,也没有说-优元书院

王阳明滁州诗与“孤月”有关的玄机:说了,也没有说-优元书院

马远 松阴玩月图
一句诗文,引发过很多人的争论。其中有何玄机?
01 | 不可不说,也不可说
唐代高僧、诗人寒山有这样一首诗: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此诗空灵清澈,富有禅意。有人问,或将示以人,不可不说;但终究言辞之意不能尽,故不可说。
想来王阳明年轻的时候读过这一首诗。
那简直是一定的宰伊洛。
阳明年轻时创建龙泉诗社时期,赠给友人的诗文中分享了自己对诗文的心得:
“学诗须学古,脱俗去陈言。譬若千丈木,勿为藤蔓缠。”
对于唐诗,阳明不可能不熟悉孟广禄简历,而且对于佛学有较深研究的阳明,对寒山这位高僧的诗文,也不太可能不了解。
其实读没读过也不是最重要。
因为阳明本来就对佛学有较深的研究。阳明在滁州的时候,在给弟子《别易仲》的诗文序中记载石原爱,“辰州刘易仲从予滁阳,一日问:“道可言乎武小琛?”予曰:“哑子吃苦瓜,与你说不得。尔要知我苦,还须你自吃”。易仲省然有悟。久之辞归,别以诗。”(《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其中“哑子吃苦瓜”即是禅语生物无忧。
而且,若论与“月”有关的诗文,无论在审美意境和“彻内彻外”(儒家更强调入世修行)方面,甚至作品数量方面伍建章,阳明都远远胜过寒山。池早早

王阳明与诸生
02 | 说了,也没有说
《送蔡希颜三首》为正德癸酉年(正德八年)阳明在滁州时期所作。其中第三首有一句“悟后《六经》无一字,静余孤月湛虚明。”
有学者认为,这一句表明阳明在当时实际上已经悟到了“良知”,只是当时还没有提出来这个概念。
个人认为,这个说法有一些牵强。借用阳明“哑子吃瓜”的类比,我们不妨回忆一下“孤月”的意境军情会客厅。
“孤月”的意境,最具代表性的大概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两句: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天一色,纤尘无染,空中明月实在是光明皎洁,以至于繁星完全隐形不见,又觉得天地万物在清辉中一览无余殷志源离婚。一个“孤”字,是神来之笔,那种宁静清虚,又夺人心魄、美仑美奂的画面呼之欲出。也正是这种反差,形成极为明朗的节奏感,令人心动。
如果以这样的意境来类比阳明诗文,那么阳明表达的应该是一种感受,一种状态,我们可以联想到“心体”澄明,世界一览无余,纤毫毕现的觉知状态。
结合阳明在滁州大力推行“静坐”教学法的历史,我们分析可以得出一个完整的逻辑:“悟”与“静”相对应,说明阳明很可能是在“静坐”中领悟;而“孤月”即“心体”,当心体澄明,则六经的文字反而不重要了。
因此,“悟后《六经》无一字,静余孤月湛虚明。”阳明表达的应该是一种“静坐”的方法,也是“静”而“悟”的一种体验。

位于滁州的南都太仆寺
阳明任南都太仆寺少卿时在滁州督马政
03 | 八年后又说
阳明阳明诗文中再次出现静坐悟道意象的“孤月”,是八年后(正德十六年)通灵剃刀。
《碧霞池夜坐》是阳明晚年在自己家乡绍兴六年讲学时期所作,当时心学已经圆满成熟,此诗文无论就文笔意境之美还是其中的心学理念而言,都可称阳明诗文中的上佳之作。
一雨秋凉入夜新,池边孤月倍精神。
潜鱼水底传心诀,栖鸟枝头说道真。
莫谓天机非嗜欲,须知万物是吾身。
无端礼乐纷纷议,谁与青天扫宿尘?
这首诗文的画面感极强,可谓诗中有画。新雨后的凉爽秋夜,一轮“孤月”高悬,清辉洒落处,“潜鱼”游动,“栖鸟”啁啾,仿佛在言说“心诀”与“道真”。静中有动,无限生机。这样的描述表明,阳明的心体,已经达到觉知万物,以至于“万物一体”的境界,与天上明月一样无所不照。
后面两句他继续阐发“莫谓天机非嗜欲,须知万物是吾身。”正如《传习录》中“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寇振海前妻,本吾一体者也。”的描述。而此境界,也正是《易经》中“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的境界。

绍兴博物馆区域是阳明作《尊经阁记》的稽山书院原址
(优元书院学员摄影)
这首《碧霞池夜坐》与八年前滁州时期的《致蔡希颜三首》之三对照,八年前后,两首重要的诗文当中都出现类似的意境高泓贤,这说明什么?
我们可以推测,从滁州时期,到阳明晚年心学成熟圆满的绍兴时期,阳明一直在持续运用静坐之法。
至于具体如何做,细节究竟如何,阳明并没有说破吐尔逊娜依。或许不必说,或许不可说,或许不想大范围地说。
王阳明与诸生图片来自网络托德斯,版权属原作者
实拍图片由优元书院“至诚知行”中国文化之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