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朝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布丁粉省考必备|行测言语理解干货-海南公务员考试培训

省考必备|行测言语理解干货-海南公务员考试培训

行测题量大,文字多,每次看到这些题就打瞌睡,别说50秒要答对一题,有时候就算给你5分钟也未必能答对,速度和效率根本不成正比。言语理解还没掌握透,怎么办?想弃题?那你干脆别考公务员了......
所以,公考备考期要求大家,除了要储备好扎实的基础知识之外,还要掌握正确的解题技巧。
接下来阿狸给大家整理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中高频出现且容易产生歧义的词汇,还有如何正确解读和运用标点符号的重要性。这都是对大家做题有很大帮助的哦,先收藏,再认认真真的看吧!
词汇|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
感情色彩是指词语中蕴涵着对人或者对事物的感情褒贬和态度差异。公务员行测题目中现有的句子会给我们提供一定的语境,一方面限定了空白处需要的词语意义,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大家判断作者的感情褒贬和态度差异,据此可以作为选择有感情色彩差异词语的根据。
1、不耻vs不齿
不耻:指不以……为羞耻,多用于“不耻下问”中,表示积极的感情色彩。
不齿:指难以启齿,不愿提到,表示鄙视义,表示消极的感情色彩。
误用:那些热衷于个人或小团体的实惠,甚至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人,不仅为正人君子所不耻,还可能滑向犯罪的深渊。
纠错:根据上下文意,句中所要表达的意义应是消极色彩的,因此应当选用“不齿”一词,而不是“不耻”。
2、沟通vs勾通
沟通:指使彼此通连、相通,如“沟通思想”“文化沟通”等,表示中性的感情色彩。
勾通:指相互串通、勾结,多是为了进行某种不正当的活动而暗中串通,带有强烈的消极色彩,如“勾通土匪”等。
误用:由于各部门之间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倾轧,相互之间缺乏勾通,结果导致整个公司最终走向了破产。
纠错:“勾通”一词具有强烈的消极色彩,而句子中并不需要表达这样的色彩,因此应该将“勾通”改为“沟通”。
3、滥觞VS泛滥
滥觞:原指江河发源之地的水非常浅,可以浮起酒杯(觞),后来比喻事物的源起、开始,是中性色彩。
泛滥:本来的意思是江河之中的水过多溢出,后来用于比喻错误思想的流散,带有消极色彩。
误用: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策划下,各种各样的反共思想一时间开始滥觞,使得整个革命形势急转直下。
纠错:“反共思想”显然是一种错误的思想,因此在表达其流散时,应该使用表达消极色彩的“泛滥”,而不是中性色彩的“滥觞”,而且“滥觞”一词只具有起源、开始的意思,也不适宜用于句中。
4、聆听VS倾听
聆听:指虔诚而认真地听取,带有尊敬的色彩,因此一般表示下级听取上级的意见、报告等。
倾听:指细心地听取,表示中性的色彩。
误用:知名作家周国平莅临北京市第二中学,师生们有幸倾听了周国平先生题为“拥有心智生活”的精彩报告。
纠错:师生听周国平先生的报告,应该带有一种尊敬的情感,所以用“聆听”更为合适。
5、谋取VS牟取
谋取:指想办法获取,是一个中性词。所以法律条文中常用“谋取”,因为其语言不能具有感情色彩。
牟取:多指非法的获取,表达消极的感情色彩。
误用:我国执法机关必须坚决打击不法商人制假贩假谋取暴利的犯罪行为。
纠错:这一句子中的“谋取”显然是错误的,句子表达的意思是非法地获取的意思,应该改为“牟取”。
6、徘徊VS徜徉
徘徊:指因为有心事来回走动,犹豫不决之意,表达消极的感情色彩。
徜徉:指悠游自在地来回行走,表达积极的感情色彩。
误用:现今社会人们对婚姻有了不同的理解,很多被称为“恐婚一族”的年轻人徜徉在围城之外不敢前行。
纠错:句中表达“恐婚一族”的心情是犹豫不决的,因此其感情色彩与“徜徉”不符,应该改为“徘徊”。
7、培养vs培植
培养:本意是“使繁殖”,多用于微生物或者植物,后引申为“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训练和驾驭,使之成长壮大”的意思,多用于人或者政党,其引申义多表达积极的感情色彩。
培植:本意是栽种并细心地照料植物,后引申指对人或者势力的扶持,其引申义常带有消极的感情色彩。
误用:张国焘在干部政策上实行?任人唯亲,的路线,拉拢私党,组织小派别,千方百计地培养私人势力。
纠错:这里用“培养”不能体现出对张国焘作法的否定色彩,应该换用表达消极色彩的“培植”。
8、热中(衷)vs热心
热中:也作“热衷”,该词有两个意思,一是急切地盼望得到(个人或者单位的利益),“热中”在这个意义上带有明显的消极色彩;二是十分爱好(某一活动等),这一意义上的“热中”属于中性词。
热心:指对待人或事物情绪饱满,热烈,表示明显的积极色彩。
误用:这里并排住着两户人家,两家的男主人都是钢铁厂热中于技术改革的优秀工人。
纠错:这一句中,作者是在肯定两家“男主人”的积极努力,因此用带有消极色彩的“热中”显然有点不妥,应该改用积极色彩较强的“热心”。
9、以至VS以致
以至:只有上半句所说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或表示时间、程度、范围上的延伸。其后引导中性的结果。
以致:只有上半句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其后多引导消极的、不好的结果。
误用:他事先没有充分调查研究,以至做出了错误的结论。
纠错:句中表达由于没有充分调查,所以导致做出了错误的结论,是不好的结果,因此应该将“以至”改为“以致”。
10、迎接vs迎合
迎接:指迎来客人或者美好的事物,表达积极的感情色彩。
迎合:指为了某种目的而违心逢迎、讨好的意思,表达消极的感情色彩。
误用:作为青年一代极品闪婚,我们应该积极改造自己来迎合这个伟大的时代。
纠错:句中“迎合”属于“迎接”的误用。既然是伟大的时代,就表达了一种积极的感情色彩,应该用“迎接”更为合适。
终于被你滚到底了
词汇|判断词语的语义轻重
语义的轻重是指意义相近的词语中在程度上有高低、强弱、轻重之分,这种差别就是语义的轻重。语义轻重的辨析是选词填空中重要的考查内容,可以帮助大家迅速确定答案。此外在作答过程中大家还需注意题目表达中隐含着语义轻重,从而准确地进行选择。
1、点染vs渲染
点染:指点缀、修饰,语义较轻。
渲染:指用色彩、语言等烘托描写,加强艺术效果,语义较重。
误用:他的技艺真是出神入化,加减淡淡的几笔渲染便使得画面增色不少。
纠错:他“几笔”“便”等词语来看,“他”并没有进行过多的烘托,因此不能用“渲染”,而用“点染”更为合适。
2、发源地VS发祥地
发源地:本指河流的起源处,比喻事情的发端。
发祥地:从前指帝王生长和兴起的地方,后来也指事业、民族、革命、文化等起源的地方,在比较重大事物的起源时,多用“发祥地”。
误用:长江流域无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纠错:文中谈到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是比较重大的事物,因此本文以使用“发祥地”为宜。
3、妨碍vs妨害
妨碍:着重指造成了障碍,使不能顺利地进行,对象一般接交通、活动等,语义较轻。
妨害:指“有害于”,侧重损害的结果,对象常接“健康”,语义较重。
误用:越南战争中美国的行为不仅给越南人民造成了极大
纠错:越南战争对于美国人民“安定和平的愿望”不仅只是产生了障碍,而是完全相背离的,所以在句中应该使用“妨害”来说明程度之深。
4、故意vs蓄意
故意:指有意识的,存心的,语义较轻。
蓄意:指存心的、早就藏有这种意图,多表示蓄谋已久的意图,语义较重。
误用:韩国警方2月19日表示,在大邱市地铁发生火灾被捕的嫌疑人向调查人员承认故意纵火。
纠错:句中讲述“大邱市”地铁火灾事件性质恶劣,嫌疑人存心纵火应该使用语义较重的词语,所以“蓄意”更符合文意。
5、几乎vs简直
几乎:指相差得非常微小,非常接近。
简直:指差别的细微,强调相差极其微小或几乎相同。语义程度重于“几乎”。
误用:他几乎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整个谈话中没有一句是实情。
纠错:句中对于“他”是“骗子”,是抱有一种十足肯定的态度,所以“几乎”这个词不能达到这种效果,应该使用“简直”。
6、揭发vs检举
揭发:指违法的行为暴露,语义较轻,多指老师、家长等告发的坏行为。
检举:指违法的行为暴露,语义较重,多指向国家机关告发违法、犯罪的行为。
误用:通过揭发制度的设立,泰国政坛刮起了一阵清廉之风。
纠错:句中提到告发行为已经成为一种制度,予以较重,应该使用“检举”更好。
7、批评vs批判
批评:指出缺点和错误,加以改正,适用于人民内部,语义较轻。
批判:指针对一种错误或敌对的思想行为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分析与否定,语义较重。
误用:过去开会,有些人总是拖拖拉拉爱迟到,经过批判教育,这种不良的现象已经不再出现了。
纠错:句中“批判”一词在这里使用得语义过重,只是对开会中的“拖拖拉拉,爱迟到”进行评述,不能像对敌我矛盾那样进行“批判”,应该改为“批评”。
8、骚动vs骚乱
骚动:指混乱不安,还可以比喻心思、情绪等的不安,语义较轻。
骚乱:指秩序紊乱,侧重“乱”,语义较重,适用于混乱的大事件。
误用:他的这句话在人群中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乱。
纠错:只是一句话,引发的也只是“一阵”“小小的”都意味着这只是很小的情况,还没有到“乱”的程度,因此应该把“骚乱”换成“骚动”。
9、首先vs首要
首先:指第一的意思,多指在顺序上优先,一般不能作定语,常常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或在句子前作独立成分。
首要:除了指优先以外,还侧重“最重要”的意思,因此多用于比较事物的重要性,常常作定语而不作状语,不仅强调了先后顺序,更强调了重要性,语义较重。
误用:作为此次展览会的首先赞助商,贵公司将享有展览会提供的全部资源,这些宝贵的宣传资源无疑将对赞助单位在展会期间树立企业形象、扩大产业和市场影响力产生巨大的效果。
纠错:该句中的“首先”应该改为“首要”,强调不仅.“优先”而且“重要”,以强调该赞助商的重要性与价值。
10、调解VS斡旋
调解:指劝说、使双方消除纠纷,达成和解,语义较轻。
斡旋:指解决双方的争端,把弄僵了的局面扭转过来,用于比较重大的事件,语义较重。
误用:在印巴危机一触即发之际,各个国际组织纠纷进行调解。
纠错:“印巴危机”属于较大的国际争端,已经不是“调解”就可以的了,应用“斡旋”。
11、违反vs违犯
违反:指不遵守、不符合(法则、规章制度等),语义较轻。
违犯:指违背、触犯(国家法律等),是一种犯法行为,语义较重。
误用:由于他多次违犯交通规则,交通管理部门决定吊销他的驾驶执照。
纠错:这里“交通规则”只是一般性的规则马诺下跪,并不是法律,因此用“违犯”语义连重,应该改用“违反”。
12、误解vs曲解
误解:指错误的理解,表达一种客观事实,语义较轻。
曲解:指歪曲或错误的解释、理解,带有一定主观意味的色彩,语义较重。
误用:你这样误解她的意思,故意气她,对你有什么好处?
纠错:句中既然是“故意气她”,并非陈述客观事实,显然语义较重,用“曲解”更为合适。
13、蓄意vs蓄谋
蓄意:指存心做坏事,如“蓄意闹事儿”等,语义较轻。
蓄谋:指对所要做的坏事早有预谋,计划准备的时间长且周密,多指较大的阴谋,语义较重。
误用:台独分子精心策划的“一中一台”实际上已经蓄意很久了。
纠错:句中提出的策划“一中一台”是很大的政治阴谋,而且又提到“很久了”,因此用“蓄意”语义较轻不妥,应该换为“蓄谋”。
14、特别vs尤其
特别:是形容词兼副词,表示更进一步的意思,语义较轻。
尤其:是副词,表示更进一步地说明一个突出的事物,语义较重。
误用:你收藏的这些玩具尤其有意义,让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纠错:句中只是强调“玩具好玩”,并没有和其他项目进行比较,所以使用“特别”就已经能表达这样的意思,使用“尤其”则语气太重。
终于被你滚到底了
词汇|判断词语的语体风格
语体风格是指不同的词语适用于不同语体的风格而形成的风格色彩意义,如口语语体、书面语语体;小说语体、公文语体、散文语体等。
一般来说,口语具有通俗、朴实、生动的风格,在日常交际对话、文艺作品对白中常常使用口语;而书面语则具有文雅、庄重的语体风格,多用于正式场合、理论性强的文章等。
因此大家在作答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句子中所使用词语的语体风格来确定整个句子的色彩意义,按照语体风格一致的原则填人适合于该题目的词语。词义的语体风格可以帮助大家在阅读文段时迅速判断题目的文体与表达特点,根据这种特点直接判断正确答案,或者间接推断题目的已知信息。
1、叫VS被
叫:表主动,多用于口语。
被:表被动,多用于正式,庄重的场合,书面语色彩比较重。
2、看来vs可见
看来:指由某种现象等推知某一结果,多用于口语。
可见:指从某种现象得出一个结论,书面语色彩较强。
误用:这家商场的购物环境不错尼基米娜,广告宣传也作了不少,但是营业额一直很低,可见商场得做做市场调查,找找原因所在。
纠错:句中所设定的语境为一般的口语表达,因此“可见”在此处使用,语体风格难以统一,只有改为”看来”。才能使整个句子语境统一顺畅。
3、启发vs启迪
启发:阐明事例相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语体风格较为通俗,一般场合、小的方面、较浅的知识理论多用“启发”。
启迪:指通过指示使其有所领悟。书面语色彩较强,多用于正式场合、大的方面、较深的知识理论。
误用: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在我军基层有组织、有计划、相对集中进行的比较系统的理论灌输和思想启发活动。是基层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纠错:句中的“启发”应改为“启迪”。该句的语体风格较为正式,且思想的引导使用“启迪”更为妥当。
4、毛病vs缺陷
毛病:指坏习惯,口语里也指一般疾病。
缺陷:指欠缺之处柴田丰,不完备,与完美相对。通常用来指人生理上先天的不足。
误用:她是个漂亮的姑娘,个子高高的,人也长得精神,可就是有个缺陷,经常驼背。
纠错:驼背是后天养成的坏习惯,而并非生理上的先天“缺陷”,因此应改为“毛病”。
5、商量vs商榷
商量:指为办好某一事情而交换意见,是一般性的表达方式,多用于口语。
商榷:指为了解决较大、复杂的问题而交换意见,多用于学术方面的书面表达。
误用:领导干部和大家在一起的时候应该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出现,应该和大家推心置腹地商榷问题。
纠错:该句的语体风格只是通常的口语代,所以用“商榷”在这里过于书面化了,而使用“商量”恰好能够使句子表达通顺流畅。
终于被你滚到底了
标 点 解 释|冒号
冒号的作用是提起下文或总结上文,在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中,常用在“说、想、是、证明、宣布、指出、透露、例如、如下”等词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一般跟分号“;”一起用。
通常也还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
【特别提醒】
A、冒号提示的范围一般要管到句子末尾,不能只管到句子中间。
B、下文内容和提示语的内容不一致时,不能用冒号
如:他喊了一声:“跟我来”就向前冲去。(应该去冒号)
C、一个句子中不能有2个冒号
D、【某某说】,【某某想】后不是直接引用别人的话,不能用冒号。放在所说的话中间时,用逗号。放在所说的后面,用句号。
标 点 解 释|问号
问号是语气语调的辅助符号工具,在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中,比较常用的是反问和设问。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只问不答,答案却暗含在反问句中。
1、用在特指问句后(如时间……那里……(需要特定回答的问题)。
如:你今年多大了?
2、用在反问句后。
提示:反问句若语气缓和,末尾可用句号;若语气重可用感叹号。
3、用在设问句后。
4、用在选择问句中。如:我们是革命呢,还是要现大洋?
【特别提示】
在选择疑问句中,若该句为复句,一般只在句末用问号 如果要强调每个选择项的独立性,可以在每个选择项后都用问号,这时这几个选择项构成一个句群。
例如:(1)还是历来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鲁迅《狂人日记》)
5、用在表疑问的独词句后。如我?不可能吧。
提示:若疑问句为倒装句,问号应放在句末。如: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你的车?
6、有些表示委婉语气的析使句,句末也可用问号。
7、句子中对某词语有疑问或生卒年月不详时用问号,疑问句构成的标题后面也用问号。
例如:曹邺(816——?),桂林人。
8、问号和叹号是两种不同的标点,问号表示疑问,叹号表示感叹,各有各的作用,从原则上说不宜并用。但语言中的疑问和感叹有时有交叉,于是就产生了问号和叹号的并用。疑问和感叹两种语气的交叉主要出现在两种情况中:带有强烈感情的反问句。
例1:“什么?”男人强烈抗议道,“你以为我会随便退出娱乐圈吗?!”(《南方周末》2000年3月17日18版)带有惊异语气的疑问句。
例2:周朴园: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和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巨能特钢吧。鲁大海:开除了!?(曹禺《雷雨》,超出这两种情况,就不宜并用问号和叹号。
问号和叹号的并用式有人写做“?!”,也有人写做“!?”。从规范化的角度说,最好能统一起来。因为这种并用出现在反问句和疑问句的末尾,问多于叹,所以专家们建议采用“?!”式。
这种由两个符号组成的并用式是一个整体,所以在书面上只能占一个字的位置,而不能占两个字的位置。
提示:句号、问号均表示句末停顿。句号用于陈述句末尾,问号用于疑问句末尾。有些句中虽有疑问词,但全句并不是疑问句,句末只能用句号,不能用问号。
标 点 解 释:引号
1、表明引用的部分。
2、着重论述的对象或重要的特定的词语。
如:股市有它的行话:如股票价格上涨叫“牛市”,因牛的眼睛总朝上看;反之叫“熊市”,因熊的眼睛总朝下看。
3、明是否定、反义或讽刺的词语。
如:这样的“聪明”还是少来一点好。(表否定)
4、表明是简称。
如:你的这种做法到底是姓“资”还是姓“社”。
5、表明是成语、熟语、术语。
6、表示特殊的日子,特殊的事件,纪念日。
如:“五四”运动
7、表明是象声词、音译词、绰号、专有名词。
如:青蛙“呱呱”叫,惊醒了“豆腐西施”杨二嫂。
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适用引号
直接引语是直接引用的话,也就是把别人的话或现成的语句照原样录下来。为了跟作者本人的话区别开来。
直接引语要加引号;间接引语是把别人的观点用自己的话转述出来,仍是作者本人的话语,所以不必用引号。
当我们引用别人的话,一半是直接引用,一半是间接引用的时候,仍是直接引用的部分用引号,间接引用的部分不用引号。
例如:他指出,科学是没有地区性局限的,“真正具有普遍性的是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以及形成这种科学技术的哲学思想”龙船招聘网。
【特别提醒】
A、引文中有引文,要分双引和单引,单引中还有引文则用双引,总的原则是双中有单,单中有双。
B、引用的文字独立而又完整,则引文末尾的标点不能改动,并将其写在后引号的里面。引文不独立,引用的话只作为作者自己话的一部分时,不管它是不是完整,后引号前都不能用点号(问号、叹号除外)。
如:我联想到了贾岛的诗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写文章要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C、连续引用一篇文章的几个段落,只在每段开始使用前引号,该段末尾不用后引号,直到引文结束时才使用后引号。
D、不是照样引述,不用引号,对于历史事件,应该在数词外加引号,数词间加间隔号。
例如:“一二.九”运动、“九.一八”事变。加引号是因为这些数词具有特殊含义,它们是某月某日的省略写法,指的是特定的日子蔡其瑞。使用间隔号是为了避免误解,如“一二九”,如果不用间隔号,也可以理解为1月29日。
如果事件比较有名,不加引号或省略号也不会妨碍理解,也可以不用引号或省略号,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五四运动。
由月日数字命名的事件名称一般要在数字外用引号,以旧历年号和地名命名的历史事件的名称,使用时一般无须加引号,因为它们是历史事件命名的通例,人们并不把它们视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但是,如果前面有“叫作”“称为”“发动了”“制造了”等词语,该事件成为“着重论述的对象”,就要在它们外面加上引号。
标 点 解 释:破折号
破折号的用法
1、表示注释。
如:迈进金黄色的大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
2、表示意思的转折及转换。
如:“好香的菜,——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说。
3、表示意思的递进。
如: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4、用于标明语句间的因果关系,破折号前是果,后是因。
5、表声音的延长、中断或停顿。
如: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的呼唤:周——总——理——
6、 表分项列举。
如:根据研究对象不同,环境物理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 ——环境声学; ——环境光学; ——环境热学; ——环境电磁学; ——环境空气动力学。
7、 用于副标题前。
【提示】
破折号与逗号都有强调的作用,前者强于后者,逗号强调前面的内容,破折号强调后面的内容。
如:我,是第一个跑到终点的。那就是我——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
8、破折号表示解释时,不能和表示解释的词同时使用。
如:船上的人告诉他,船所经过的海槽(当时称为“过沟”)——即是“中外之界”。(破折号与“即是”重复,只能留其一)
9、表示注释性话语的时候,破折号的前面一般不用标点符号。
破折号和括号用法不同:破折号引出的解释说明是正文的一部分,括号里的解释说明不是正文,只是注释。
破折号与冒号的区别
破折号中表示注释的的用法容易和冒号中总说与分说的用法相混淆,可从两个角度区别:一是分说部分是总说部分的分项叙述,应用冒号,
如:“今天晚会上有如下节目:舞蹈、独唱、二重唱、相声和杂技。”
如分说部分是对总说部分的注释,则应用破折号,
如:“我国的四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伟大贡献。”
二是凡用破折号表示注释的,可以把注释删去,句子的内容与形式仍是完整的;用冒号表示。
10、表示总说分说的句子则不能把分说部分删去,否则句子表意不完整用冒号表示总结上文,总结的内容必须是单纯的,简单总结,无其他东西。破折号无限制。
标 点 解 释:顿号
以下八种情况不用顿号:
1、不定数的两个数字间不用顿号。
【注意】相邻的两个数字而非约数之间要用顿号,如三年级四、五的学生
2、并列词语之间带有“啊”、“哇”、“啦”、“呀”等语气词时,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3、标题中有并列词语时中间不用顿号,可在并列词语之间空一格。
4、并列的词组比较长、停顿较大的用逗号而不用顿号。
5、并列成分做补语且需要强调时用逗号而不用顿号。
6、并列成分做状语,并列成分是介宾短语,它们之间用逗号而不用顿号。
7、并列成分做谓语时,若并列成分是主谓短语,它们之间用逗号而不用顿号。
如:她衣服新潮,头发齐耳根长,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讲起话来大声大气。
【注意】并列成分做谓语时,若共带一个宾语,并列词间用顿号 如:今年我公司研制、推出了两款新车。
8、并列结构内部又包含并列词语时,为分清层次在不同属类间用逗号。
如:过去、现在、未来,上下、左右,中国、外国,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9、多个并列词语之间,习惯前面几处用顿号,后面一处用和(若【和】后需用连词,一般先用【及】,再用【以及】。
10、并列成分之间已有问号和感叹号,不用任何标点。
11、并列成分较少时,不用标点也没有歧义且连贯通畅,不用顿号。
12、合成词(成语、熟语)之间不能顿号。
13、并列词语之间有了【和,与,及】等连词,连词前面不用顿号,也不用其他标点。
14、并列的书名之间也以不用顿号为佳 并列的括号之间也最好不用顿号。
标 点 解 释:分号
1、用在复句中表示并列分句间的停顿,非并列关系(转折、因果等)的多重复句,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
2、句子中有余指代词“等等”代表未说出的并列部分,在“等等”的前面也要用分号。
3、单句排比,要求气势贯通,一般用逗号,不用分号。
4、并列关系的复句,分句较短(只有2个)用逗号,不用分号。
5、逗号、分号虽同为句内点号,但停顿的时间有长短之分,一般情况下,应该先用停顿时间短的逗号,再用停顿时间长的分号,不能乱了秩序。
6、句中已用句号不能再用分号。
7、总结语前面不能用分号。
例: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除此之外,其他标点符号也可以帮助我们快速锁定文段关键信息,这就要求大家在备考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和积累,并结合具体真题融会贯通,这样一来,就可以帮助大家增强语感,提高阅读速度了。
行测题量大,文字多,每次看到这些题就打瞌睡,别说50秒要答对一题,有时候就算给你5分钟也未必能答对,速度和效率根本不成正比。全国联考倒计时28天,言语理解还没掌握透,怎么办?想弃题?那你干脆别考公务员了......
所以,公考备考期要求大家,除了要储备好扎实的基础知识之外,还要掌握正确的解题技巧。
接下来阿狸给大家整理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中高频出现且容易产生歧义的词汇,布丁粉还有如何正确解读和运用标点符号的重要性。这都是对大家做题有很大帮助的哦,先收藏,再认认真真的看吧!
词汇|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
感情色彩是指词语中蕴涵着对人或者对事物的感情褒贬和态度差异。公务员行测题目中现有的句子会给我们提供一定的语境,一方面限定了空白处需要的词语意义,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大家判断作者的感情褒贬和态度差异,据此可以作为选择有感情色彩差异词语的根据。
1、不耻vs不齿
不耻:指不以……为羞耻,多用于“不耻下问”中,表示积极的感情色彩。
不齿:指难以启齿,不愿提到,表示鄙视义,表示消极的感情色彩。
误用:那些热衷于个人或小团体的实惠,甚至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人,不仅为正人君子所不耻,还可能滑向犯罪的深渊。
纠错:根据上下文意,句中所要表达的意义应是消极色彩的,因此应当选用“不齿”一词,而不是“不耻”。
2、沟通vs勾通
沟通:指使彼此通连、相通,如“沟通思想”“文化沟通”等,表示中性的感情色彩。
勾通:指相互串通、勾结,多是为了进行某种不正当的活动而暗中串通,带有强烈的消极色彩,如“勾通土匪”等。
误用:由于各部门之间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倾轧,相互之间缺乏勾通,结果导致整个公司最终走向了破产。
纠错:“勾通”一词具有强烈的消极色彩,而句子中并不需要表达这样的色彩,因此应该将“勾通”改为“沟通”。
3、滥觞VS泛滥
滥觞:原指江河发源之地的水非常浅,可以浮起酒杯(觞),后来比喻事物的源起、开始,是中性色彩。
泛滥:本来的意思是江河之中的水过多溢出,后来用于比喻错误思想的流散,带有消极色彩。
误用: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策划下,各种各样的反共思想一时间开始滥觞,使得整个革命形势急转直下。
纠错:“反共思想”显然是一种错误的思想,因此在表达其流散时,应该使用表达消极色彩的“泛滥”,而不是中性色彩的“滥觞”,而且“滥觞”一词只具有起源、开始的意思,也不适宜用于句中。
4、聆听VS倾听
聆听:指虔诚而认真地听取,带有尊敬的色彩,因此一般表示下级听取上级的意见、报告等。
倾听:指细心地听取,表示中性的色彩。
误用:知名作家周国平莅临北京市第二中学,师生们有幸倾听了周国平先生题为“拥有心智生活”的精彩报告。
纠错:师生听周国平先生的报告,应该带有一种尊敬的情感,所以用“聆听”更为合适。
5、谋取VS牟取
谋取:指想办法获取,是一个中性词。所以法律条文中常用“谋取”,因为其语言不能具有感情色彩。
牟取:多指非法的获取,表达消极的感情色彩。
误用:我国执法机关必须坚决打击不法商人制假贩假谋取暴利的犯罪行为。
纠错:这一句子中的“谋取”显然是错误的,句子表达的意思是非法地获取的意思,应该改为“牟取”。
6、徘徊VS徜徉
徘徊:指因为有心事来回走动,犹豫不决之意,表达消极的感情色彩。
徜徉:指悠游自在地来回行走,表达积极的感情色彩。
误用:现今社会人们对婚姻有了不同的理解,很多被称为“恐婚一族”的年轻人徜徉在围城之外不敢前行。
纠错:句中表达“恐婚一族”的心情是犹豫不决的,黄逸梵因此其感情色彩与“徜徉”不符,应该改为“徘徊”。
7、培养vs培植
培养:本意是“使繁殖”,多用于微生物或者植物,后引申为“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训练和驾驭,使之成长壮大”的意思,多用于人或者政党,其引申义多表达积极的感情色彩。
培植:本意是栽种并细心地照料植物,后引申指对人或者势力的扶持,其引申义常带有消极的感情色彩。
误用:张国焘在干部政策上实行?任人唯亲,的路线,拉拢私党,组织小派别,千方百计地培养私人势力。
纠错:这里用“培养”不能体现出对张国焘作法的否定色彩,应该换用表达消极色彩的“培植”东坑白毛鸡。
8、热中(衷)vs热心
热中:也作“热衷”,该词有两个意思,一是急切地盼望得到(个人或者单位的利益),“热中”在这个意义上带有明显的消极色彩;二是十分爱好(某一活动等),这一意义上的“热中”属于中性词。
热心:指对待人或事物情绪饱满,热烈,表示明显的积极色彩。
误用:这里并排住着两户人家,两家的男主人都是钢铁厂热中于技术改革的优秀工人。
纠错:这一句中,作者是在肯定两家“男主人”的积极努力,因此用带有消极色彩的“热中”显然有点不妥,应该改用积极色彩较强的“热心”。
9、以至VS以致
以至:只有上半句所说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或表示时间、程度、范围上的延伸。其后引导中性的结果。
以致:只有上半句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啸日猋,其后多引导消极的、不好的结果。
误用:他事先没有充分调查研究,以至做出了错误的结论。
纠错:句中表达由于没有充分调查通信兵之歌,所以导致做出了错误的结论,是不好的结果,因此应该将“以至”改为“以致”。
10、迎接vs迎合
迎接:指迎来客人或者美好的事物,表达积极的感情色彩。
迎合:指为了某种目的而违心逢迎、讨好的意思,表达消极的感情色彩。
误用:作为青年一代,我们应该积极改造自己来迎合这个伟大的时代。
纠错:句中“迎合”属于“迎接”的误用。既然是伟大的时代,就表达了一种积极的感情色彩,应该用“迎接”更为合适。
终于被你滚到底了
词汇|判断词语的语义轻重
语义的轻重是指意义相近的词语中在程度上有高低、强弱、轻重之分,这种差别就是语义的轻重。语义轻重的辨析是选词填空中重要的考查内容,可以帮助大家迅速确定答案。此外在作答过程中大家还需注意题目表达中隐含着语义轻重,从而准确地进行选择。
1、点染vs渲染
点染:指点缀、修饰,语义较轻。
渲染:指用色彩、语言等烘托描写,加强艺术效果,语义较重。
误用:他的技艺真是出神入化,加减淡淡的几笔渲染便使得画面增色不少。
纠错:他“几笔”“便”等词语来看,“他”并没有进行过多的烘托,因此不能用“渲染”,而用“点染”更为合适。
2、发源地VS发祥地
发源地:本指河流的起源处,比喻事情的发端。
发祥地:从前指帝王生长和兴起的地方,后来也指事业、民族、革命、文化等起源的地方,在比较重大事物的起源时,多用“发祥地”。
误用:长江流域无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纠错:文中谈到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是比较重大的事物,因此本文以使用“发祥地”为宜。
3、妨碍vs妨害
妨碍:着重指造成了障碍,使不能顺利地进行,对象一般接交通、活动等,语义较轻。
妨害:指“有害于”,侧重损害的结果,对象常接“健康”,语义较重。
误用:越南战争中美国的行为不仅给越南人民造成了极大
纠错:越南战争对于美国人民“安定和平的愿望”不仅只是产生了障碍,而是完全相背离的,所以在句中应该使用“妨害”来说明程度之深。
4、故意vs蓄意
故意:指有意识的,存心的,语义较轻。
蓄意:指存心的、早就藏有这种意图,多表示蓄谋已久的意图,语义较重。
误用:韩国警方2月19日表示,在大邱市地铁发生火灾被捕的嫌疑人向调查人员承认故意纵火。
纠错:句中讲述“大邱市”地铁火灾事件性质恶劣,嫌疑人存心纵火应该使用语义较重的词语,所以“蓄意”更符合文意。
5、几乎vs简直
几乎:指相差得非常微小,非常接近。
简直:指差别的细微,强调相差极其微小或几乎相同。语义程度重于“几乎”。
误用:他几乎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整个谈话中没有一句是实情。
纠错:句中对于“他”是“骗子”,是抱有一种十足肯定的态度,所以“几乎”这个词不能达到这种效果,应该使用“简直”。
6、揭发vs检举
揭发:指违法的行为暴露,语义较轻,多指老师、家长等告发的坏行为。
检举:指违法的行为暴露,语义较重,多指向国家机关告发违法、犯罪的行为。
误用:通过揭发制度的设立,泰国政坛刮起了一阵清廉之风。
纠错:句中提到告发行为已经成为一种制度,予以较重,应该使用“检举”更好。
7、批评vs批判
批评:指出缺点和错误,加以改正,适用于人民内部,语义较轻。
批判:指针对一种错误或敌对的思想行为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分析与否定,语义较重。
误用:过去开会,有些人总是拖拖拉拉爱迟到,经过批判教育,这种不良的现象已经不再出现了。
纠错:句中“批判”一词在这里使用得语义过重,只是对开会中的“拖拖拉拉,爱迟到”进行评述,不能像对敌我矛盾那样进行“批判”,应该改为“批评”。
8、骚动vs骚乱
骚动:指混乱不安,还可以比喻心思、情绪等的不安,语义较轻。
骚乱:指秩序紊乱,侧重“乱”,语义较重,适用于混乱的大事件。
误用:他的这句话在人群中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乱。
纠错:只是一句话,引发的也只是“一阵”“小小的”都意味着这只是很小的情况,还没有到“乱”的程度,因此应该把“骚乱”换成“骚动”。
9、首先vs首要
首先:指第一的意思,多指在顺序上优先,一般不能作定语,常常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或在句子前作独立成分。
首要:除了指优先以外,还侧重“最重要”的意思,因此多用于比较事物的重要性,常常作定语而不作状语,不仅强调了先后顺序,更强调了重要性,语义较重。
误用:作为此次展览会的首先赞助商,贵公司将享有展览会提供的全部资源,这些宝贵的宣传资源无疑将对赞助单位在展会期间树立企业形象、扩大产业和市场影响力产生巨大的效果。
纠错:该句中的“首先”应该改为“首要”,强调不仅.“优先”而且“重要”,以强调该赞助商的重要性与价值。
10、调解VS斡旋
调解:指劝说、使双方消除纠纷,达成和解,语义较轻。
斡旋:指解决双方的争端,把弄僵了的局面扭转过来,用于比较重大的事件,语义较重。
误用:在印巴危机一触即发之际,各个国际组织纠纷进行调解。
纠错:“印巴危机”属于较大的国际争端,已经不是“调解”就可以的了,应用“斡旋”。
11、违反vs违犯
违反:指不遵守、不符合(法则、规章制度等),语义较轻。
违犯:指违背、触犯(国家法律等),是一种犯法行为,语义较重。
误用:由于他多次违犯交通规则,交通管理部门决定吊销他的驾驶执照。
纠错:这里“交通规则”只是一般性的规则,并不是法律,因此用“违犯”语义连重,应该改用“违反”。
12、误解vs曲解
误解:指错误的理解,表达一种客观事实,语义较轻。
曲解:指歪曲或错误的解释、理解,带有一定主观意味的色彩,语义较重。
误用:你这样误解她的意思,故意气她,对你有什么好处?
纠错:句中既然是“故意气她”,并非陈述客观事实,显然语义较重,用“曲解”更为合适。
13、蓄意vs蓄谋
蓄意:指存心做坏事,如“蓄意闹事儿”等,语义较轻。
蓄谋:指对所要做的坏事早有预谋,计划准备的时间长且周密,多指较大的阴谋,语义较重。
误用:台独分子精心策划的“一中一台”实际上已经蓄意很久了。
纠错:句中提出的策划“一中一台”是很大的政治阴谋,而且又提到“很久了”,因此用“蓄意”语义较轻不妥,应该换为“蓄谋”。
14、特别vs尤其
特别:是形容词兼副词,表示更进一步的意思,语义较轻。
尤其:是副词,表示更进一步地说明一个突出的事物,语义较重。
误用:你收藏的这些玩具尤其有意义,让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纠错:句中只是强调“玩具好玩”,并没有和其他项目进行比较,所以使用“特别”就已经能表达这样的意思,使用“尤其”则语气太重。
终于被你滚到底了
词汇|判断词语的语体风格
语体风格是指不同的词语适用于不同语体的风格而形成的风格色彩意义,如口语语体、书面语语体;小说语体、公文语体、散文语体等。
一般来说,口语具有通俗、朴实、生动的风格,在日常交际对话、文艺作品对白中常常使用口语;而书面语则具有文雅、庄重的语体风格,多用于正式场合、理论性强的文章等。
因此大家在作答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句子中所使用词语的语体风格来确定整个句子的色彩意义,按照语体风格一致的原则填人适合于该题目的词语。词义的语体风格可以帮助大家在阅读文段时迅速判断题目的文体与表达特点,根据这种特点直接判断正确答案,或者间接推断题目的已知信息。
1、叫VS被
叫:表主动,多用于口语。
被:表被动,多用于正式,庄重的场合,书面语色彩比较重。
2、看来vs可见
看来:指由某种现象等推知某一结果,多用于口语。
可见:指从某种现象得出一个结论,书面语色彩较强。
误用:这家商场的购物环境不错,广告宣传也作了不少,但是营业额一直很低,可见商场得做做市场调查,找找原因所在。
纠错:句中所设定的语境为一般的口语表达,因此“可见”在此处使用,语体风格难以统一,只有改为”看来”。才能使整个句子语境统一顺畅。
3、启发vs启迪
启发:阐明事例相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语体风格较为通俗,一般场合、小的方面、较浅的知识理论多用“启发”。
启迪:指通过指示使其有所领悟。书面语色彩较强,多用于正式场合、大的方面、较深的知识理论。
误用: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在我军基层有组织、有计划、相对集中进行的比较系统的理论灌输和思想启发活动。是基层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纠错:句中的“启发”应改为“启迪”。该句的语体风格较为正式,且思想的引导使用“启迪”更为妥当。
4、毛病vs缺陷
毛病:指坏习惯,口语里也指一般疾病。
缺陷:指欠缺之处,不完备,与完美相对。通常用来指人生理上先天的不足。
误用:她是个漂亮的姑娘,个子高高的,人也长得精神,可就是有个缺陷,经常驼背。
纠错:驼背是后天养成的坏习惯,而并非生理上的先天“缺陷”,因此应改为“毛病”。
5、商量vs商榷
商量:指为办好某一事情而交换意见,是一般性的表达方式,多用于口语。
商榷:指为了解决较大、复杂的问题而交换意见,多用于学术方面的书面表达。
误用:领导干部和大家在一起的时候应该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出现,应该和大家推心置腹地商榷问题。
纠错:该句的语体风格只是通常的口语代,所以用“商榷”在这里过于书面化了,而使用“商量”恰好能够使句子表达通顺流畅。
终于被你滚到底了
标 点 解 释|冒号
冒号的作用是提起下文或总结上文,在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中,常用在“说、想、是、证明、宣布、指出、透露、例如、如下”等词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一般跟分号“;”一起用。
通常也还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
【特别提醒】
A、冒号提示的范围一般要管到句子末尾,不能只管到句子中间。
B、下文内容和提示语的内容不一致时,不能用冒号
如:他喊了一声:“跟我来”就向前冲去。(应该去冒号)
C、一个句子中不能有2个冒号
D、【某某说】,【某某想】后不是直接引用别人的话,不能用冒号。放在所说的话中间时,用逗号。放在所说的后面,用句号。
标 点 解 释|问号
问号是语气语调的辅助符号工具,在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中,比较常用的是反问和设问。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只问不答,答案却暗含在反问句中。
1、用在特指问句后(如时间……那里……(需要特定回答的问题)。
如:你今年多大了?
2、用在反问句后。
提示:反问句若语气缓和,末尾可用句号;若语气重可用感叹号。
3、用在设问句后。
4、用在选择问句中。如:我们是革命呢,还是要现大洋?
【特别提示】
在选择疑问句中,若该句为复句,一般只在句末用问号 如果要强调每个选择项的独立性,可以在每个选择项后都用问号,这时这几个选择项构成一个句群。
例如:(1)还是历来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鲁迅《狂人日记》)
5、用在表疑问的独词句后。如我?不可能吧。
提示:若疑问句为倒装句,问号应放在句末。如: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你的车?
6、有些表示委婉语气的析使句,句末也可用问号。
7、句子中对某词语有疑问或生卒年月不详时用问号,疑问句构成的标题后面也用问号。
例如:曹邺(816——?),桂林人。
8、问号和叹号是两种不同的标点,问号表示疑问,叹号表示感叹,各有各的作用,从原则上说不宜并用。但语言中的疑问和感叹有时有交叉,于是就产生了问号和叹号的并用。疑问和感叹两种语气的交叉主要出现在两种情况中:带有强烈感情的反问句。
例1:“什么?”男人强烈抗议道,“你以为我会随便退出娱乐圈吗?!”(《南方周末》2000年3月17日18版)带有惊异语气的疑问句。
例2:周朴园: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和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鲁大海:开除了!?(曹禺《雷雨》,超出这两种情况,就不宜并用问号和叹号。
问号和叹号的并用式有人写做“?!”,也有人写做“!?”。从规范化的角度说,最好能统一起来。因为这种并用出现在反问句和疑问句的末尾,问多于叹,所以专家们建议采用“?!”式。
这种由两个符号组成的并用式是一个整体,所以在书面上只能占一个字的位置,而不能占两个字的位置。
提示:句号、问号均表示句末停顿。句号用于陈述句末尾,问号用于疑问句末尾。有些句中虽有疑问词,但全句并不是疑问句,句末只能用句号,不能用问号。
标 点 解 释:引号
1、表明引用的部分。
2、着重论述的对象或重要的特定的词语。
如:股市有它的行话:如股票价格上涨叫“牛市”,因牛的眼睛总朝上看;反之叫“熊市”,因熊的眼睛总朝下看。
3、明是否定、反义或讽刺的词语。
如:这样的“聪明”还是少来一点好。(表否定)
4、表明是简称。
如:你的这种做法到底是姓“资”还是姓“社”。
5、表明是成语、熟语、术语。
6、表示特殊的日子,特殊的事件,纪念日。
如:“五四”运动
7、表明是象声词、音译词、绰号、专有名词。
如:青蛙“呱呱”叫,惊醒了“豆腐西施”杨二嫂。
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适用引号
直接引语是直接引用的话,也就是把别人的话或现成的语句照原样录下来。为了跟作者本人的话区别开来。
直接引语要加引号;间接引语是把别人的观点用自己的话转述出来,仍是作者本人的话语,所以不必用引号。
当我们引用别人的话,一半是直接引用,一半是间接引用的时候,仍是直接引用的部分用引号,间接引用的部分不用引号。
例如:他指出,科学是没有地区性局限的,“真正具有普遍性的是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以及形成这种科学技术的哲学思想”。
【特别提醒】
A、引文中有引文,要分双引和单引,单引中还有引文则用双引,总的原则是双中有单,单中有双。
B、引用的文字独立而又完整,则引文末尾的标点不能改动,并将其写在后引号的里面。引文不独立,引用的话只作为作者自己话的一部分时,不管它是不是完整,后引号前都不能用点号(问号、叹号除外)爱恋千鸟。
如:我联想到了贾岛的诗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写文章要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C、连续引用一篇文章的几个段落,只在每段开始使用前引号,该段末尾不用后引号,直到引文结束时才使用后引号。
D、不是照样引述,不用引号,对于历史事件,应该在数词外加引号,数词间加间隔号。
例如:“一二.九”运动、“九.一八”事变。加引号是因为这些数词具有特殊含义,它们是某月某日的省略写法,指的是特定的日子。使用间隔号是为了避免误解,如“一二九”,如果不用间隔号,也可以理解为1月29日。
如果事件比较有名,不加引号或省略号也不会妨碍理解,也可以不用引号或省略号,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五四运动。
由月日数字命名的事件名称一般要在数字外用引号,以旧历年号和地名命名的历史事件的名称,使用时一般无须加引号,因为它们是历史事件命名的通例,人们并不把它们视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但是,如果前面有“叫作”“称为”“发动了”“制造了”等词语,该事件成为“着重论述的对象”,就要在它们外面加上引号。
标 点 解 释:破折号
破折号的用法
1、表示注释。
如:迈进金黄色的大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
2、表示意思的转折及转换。
如:“好香的菜,——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说。
3、表示意思的递进。
如: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4、用于标明语句间的因果关系,破折号前是果,后是因。
5、表声音的延长、中断或停顿。
如: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的呼唤:周——总——理——
6、 表分项列举。
如:根据研究对象不同,环境物理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 ——环境声学; ——环境光学; ——环境热学; ——环境电磁学; ——环境空气动力学。
7、 用于副标题前。
【提示】
破折号与逗号都有强调的作用,前者强于后者,逗号强调前面的内容,破折号强调后面的内容。
如:我,是第一个跑到终点的赵喜顺。那就是我——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
8、破折号表示解释时,不能和表示解释的词同时使用。
如:船上的人告诉他,船所经过的海槽(当时称为“过沟”)——即是“中外之界”。(破折号与“即是”重复,只能留其一)
9、表示注释性话语的时候,破折号的前面一般不用标点符号。
破折号和括号用法不同:破折号引出的解释说明是正文的一部分,括号里的解释说明不是正文钟蒙修,只是注释。
破折号与冒号的区别
破折号中表示注释的的用法容易和冒号中总说与分说的用法相混淆,可从两个角度区别:一是分说部分是总说部分的分项叙述,应用冒号,
如:“今天晚会上有如下节目:舞蹈、独唱、二重唱、相声和杂技。”
如分说部分是对总说部分的注释,则应用破折号,
如:“我国的四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伟大贡献。”
二是凡用破折号表示注释的,可以把注释删去,句子的内容与形式仍是完整的;用冒号表示。
10、表示总说分说的句子则不能把分说部分删去,否则句子表意不完整用冒号表示总结上文,总结的内容必须是单纯的,简单总结,无其他东西。破折号无限制。
标 点 解 释:顿号
以下八种情况不用顿号:
1、不定数的两个数字间不用顿号。
【注意】相邻的两个数字而非约数之间要用顿号,如三年级四、五的学生
2、并列词语之间带有“啊”、“哇”、“啦”、“呀”等语气词时,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修魂记,不用顿号。
3、标题中有并列词语时中间不用顿号,可在并列词语之间空一格。
4、并列的词组比较长、停顿较大的用逗号而不用顿号。
5、并列成分做补语且需要强调时用逗号而不用顿号。
6、并列成分做状语,并列成分是介宾短语,它们之间用逗号而不用顿号。
7、并列成分做谓语时,若并列成分是主谓短语,它们之间用逗号而不用顿号。
如:她衣服新潮,头发齐耳根长,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讲起话来大声大气。
【注意】并列成分做谓语时,若共带一个宾语,并列词间用顿号 如:今年我公司研制、推出了两款新车。
8、并列结构内部又包含并列词语时,为分清层次在不同属类间用逗号。
如:过去、现在、未来,上下、左右,中国、外国,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9、多个并列词语之间,习惯前面几处用顿号,后面一处用和(若【和】后需用连词,一般先用【及】,再用【以及】。
10、并列成分之间已有问号和感叹号,不用任何标点。
11、并列成分较少时,不用标点也没有歧义且连贯通畅,不用顿号。
12、合成词(成语、熟语)之间不能顿号。
13、并列词语之间有了【和,与,及】等连词,连词前面不用顿号,也不用其他标点。
14、并列的书名之间也以不用顿号为佳 并列的括号之间也最好不用顿号。
标 点 解 释:分号
1、用在复句中表示并列分句间的停顿,非并列关系(转折、因果等)的多重复句,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
2、句子中有余指代词“等等”代表未说出的并列部分,在“等等”的前面也要用分号。
3、单句排比,要求气势贯通,一般用逗号,不用分号。
4、并列关系的复句,分句较短(只有2个)用逗号硬汉学校,不用分号。
5、逗号、分号虽同为句内点号,但停顿的时间有长短之分,一般情况下,应该先用停顿时间短的逗号,再用停顿时间长的分号,不能乱了秩序。
6、句中已用句号不能再用分号。
7、总结语前面不能用分号。
例: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除此之外,其他标点符号也可以帮助我们快速锁定文段关键信息,这就要求大家在备考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和积累,并结合具体真题融会贯通,这样一来,就可以帮助大家增强语感,提高阅读速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