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朝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常州市财政局王阳明:最好的教养不刻意,不放任。-王阳明文化书院

王阳明:最好的教养不刻意,不放任。-王阳明文化书院

(王阳明简介)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常州市财政局,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冷宫欢,谥文成。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王阳明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但崇德尚义,文韬武略,成就卓著,尤其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在明以后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也因此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流传至今,堪称学界巨擘、“百世之师”。清代名士王士祯称赞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
读而思
人只有许多精神,若专在容貌上用功,则于中心照管不及者多矣。
——《传习录》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成为有教养的人。后来,我们又用教养去评价身边的人,要求我们的孩子。
那么教养的标准是什么?端庄得体的举止,常被认为是有教养的标志。
有的人,谈吐优雅如大家闺秀,无论到哪儿都自带辨识度,身边的人欣赏赞叹之余,却也常感到与其相处不够舒服,似乎总有种难以亲近的疏离感;
有的人,大大咧咧一身市井气,随性豪放随处可呼朋唤友,身边的人大都乐于分享他的痛快自在,却很少有人真正愿意将其作为立身处世的榜样。
阳明先生有一个门人,平日言语动作十分矜持拘谨。
阳明先生却评价:“人若矜持太过,终是有弊。”
有人不解,矜持难道有什么不好吗?
阳明先生说:“人只有许多精神,若专在容貌上用功,则于中心照管不及者多矣。”
还有一个门人刘君林,单联丽则是直率鲁莽。
阳明先生又批评:“如今讲此学,却外面全不检束,又分心与事为二矣。”
这两种人,显然都不是王阳明所认可的教养典范。
第一种人,容易把心思全部放在容貌仪态上,从而无暇关照自身的内心秩序;
第二种人,可谓充分解除了外在的种种束缚,却忽视了内在与外在的一致性。
明代儒者吕坤曾说:“任教万分矜持,千分点检,里面无自然根本,仓卒之际、忽突之顷,本态自然露出。是以君子慎独。独中只有这个,发出来只是这个,何劳回护?何用支吾?”
一个人若只是费力修饰自己的形貌仪容,却没有涵养出丰盈的内心,就容易流于虚伪刻意,仓促之间难免原形毕露。
《大学》讲“君子必慎其独也”。所谓“慎独”,就是虽独处之时张月印,也能如人在侧,时刻点检自身的行为和念头。惟有如此,才能任何时候,无须做作勉强,无须刻意掩饰,由内而外自然流露出优雅得体。
有人曾问朱子:“人之燕居,形体怠惰,心不慢,可否?”朱子反问:“安有箕踞而心不慢者?”
宋代儒者常讲一个“敬”字,总是格外赞赏那些闲居时也能俨然危坐的人。他们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一个人若形体怠惰散漫,内心也一定是骄慢纷杂的。
《礼记》开篇讲“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敬”的工夫,就是要动容貌,整思虑,使得举止端庄,心念诚敬,言辞安定。
然而宋儒也反对刻意拘束,认为“心志须恭敬,但不可令拘迫绯流琥,拘迫则难久”,如果一味矜持拘迫,就成了“揠苗助长”,难以持久而适得其反。
案前花草,虽光鲜整齐,惹人爱怜,一旦离开瓶中之水,不出半日便会萎蔫摧折;
庭中树木,虽葳蕤繁茂,生机无限,若放任其恣意生长,悉心浇灌也终难为可观。
修身恰如植育花木,必定要于内在与外在之间,达成完美的调和。
教养的最高境界,是心安而体舒,修得气定神闲,不管外界如何,都能保有一分不昏沉、不散乱的清明。
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群体中,王阳明是比较独特的一个。在思想上香港苏文大学,他以倡导“知行合一”、“致良知”,开创了中国思想的新境界。在事功上高秀敏简历,他平定南中之变、平定宁王叛乱、平定西南边疆叛乱,以儒者兼事功,为古来所少有。作为一个知行合一和经世致用的典范,在今天他的许多思想和经验仍不过时。

王阳明《行草手札》作为一个思考者的王阳明
阳明先生是一个思想家。阳明主张心即理,主张立志,从内心下功夫,正所谓“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他点出人人都有良知,只要反求诸心,“致”的工夫做足,人人都有成圣之路。在他那里,成为圣贤不再是士绅的专利,士、工、农、商不必好高骛远、心游万里,只需立足本职工作,“在事上磨”冴月麟。
就如同孔子,在担任掌管畜牧的乘田时,就要关心牛马茁壮;在担任管理粮仓的委吏时,就要把出入的账目弄清楚,素位而行,即可成为圣贤。
可以说,阳明为每一个人都打开了一个向善成才之门。阳明的这个思想与孟子所说的“人皆有不忍之心”、“人皆可以为尧舜”可谓异曲同工,这也是后人称阳明有孟子气象的原因所在具智成。
他还提倡“知行合一”,主张“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而不行非真知,他反对人们懵懵懂懂地去行、也反对知而不行。所谓“圣人教人只是一个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都是行,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当时的重知识、轻实践的学风。此外,阳明在立志、动静关系、四句教等等都有创见。所以黄宗羲才说:“无姚江(王阳明),则古来之学脉绝矣。”

王阳明 《象祠记》(局部)
作为一个实践者的王阳明
阳明学是一种实践的哲学,阳明先生的事功就是这种哲学实践性的证明。
阳明事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不大幅增加朝廷军事和经济压力前提下,顺利解决了困扰明朝多年的江西、湖南、福建、广东交界地区的反叛;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统一;平定西南地区的土司叛乱、稳定了边疆,为此后改土归流和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
阳明以其功绩被封为“新建伯”,其谥号“文成”也属于美谥。貌似阳明的封号有些低,其实就明朝现实情况来说,除了早期太祖创业时期的从龙之士以及成祖靖难之役等人外,封侯的人少之又少。因而在整体风格上“一代无奇功”的明朝,阳明更加显得卓尔不群。所以《明史》才高度评价了他:“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与当时一些略显迂阔的士人不同,王阳明的很多对策能准确抓住事物的关键,比如他在贵州时给水西安氏土司的那两封令人拍案叫绝的信(通过在信中分析利弊、并对该土司进行劝说,王阳明成功地平息了一场潜在的叛乱),以及在平定宸濠之乱中显露出军事家和政治家的才干,这可以说是历代儒者身上很少见的。这与魏晋时期那些高谈阔论、坐视神州陆沉宗社丘墟的士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明末钱谦益那些临难却嫌“水太凉”而最终投入新朝廷怀抱的人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除了众所周知的平定朱宸濠叛乱的功绩之外,王阳明在山东学政时期的一些作为也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返利邦。他在为山东士子出题时,强调要有伊尹之志能,在策论中针对当时纪纲废弛提出了急务六条(其中皆为宗藩、军事、水旱灾害、赋税、节制官僚贪欲等当世急务)。显然,他在山东乡试中的命题也体现出很强的经世致用色彩。

王阳明 《矫亭说》(局部)王阳明事功由学问而出
王阳明的特点则是经世致用,其事功正是由学问生发而出。这里所说的学问不仅仅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修炼。
“体则根于道学,用则拟诸世务。”阳明好友王文辕在阳明出征南赣之前,曾对阳明的弟子和门人说:“阳明此行,必立事功。”他做出这个判断的依据是:“吾触之不动矣。”就是说,阳明在人生修炼上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遇事能做深思熟虑的考虑和进行淡定从容的应对。
阳明的事功正是来自于他的学问,正是因为他在学问上的修炼,遇事他才能够气定神闲;正是因为他气定神闲,在危难之际才能深思熟虑,最终成就不朽事业。

经世致用:对于今天的启示
正如清代著名学者邵廷采在评价王阳明时指出:“儒者之学,固以经世务为验也毫米波治疗仪。”王阳明的治学宗旨“致良知”也非常强调知行合一。当然阳明的经世致用并非急功近利,阳明先生在与顾东桥的信中,对三代以后功利之习进行了不留情面地批评孟买日记。
阳明的事功和学问雄辩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通经致用,方为实学街市伟。”相反,空疏的学风不仅于国于民无益,而且对自己也有害。明末大儒顾炎武在总结明亡清兴历史经验时认为,明末士人“以明心见性之空言柯玉芝,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进而导致“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亡国亡天下”的流弊,他进一步从思想上对明末学风进行系统地批判:“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
经世致用、知行合一,或许是王阳明的学问和事功给予我们今天的一个启示。

以下是由王阳明机器人书写的“知行合一”。王阳明机器人通过交互认知的技术,临摹和示教书法真迹和碑帖,以此实现王阳明草书、行书和楷书等书法作品的重现。

动物世界
主演:李易峰 / 迈克尔·道格拉斯 / 周冬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