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朝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比亚迪s6惨烈车祸海信收购东芝:打的是内战,不是“抗日战争”-制造界

海信收购东芝:打的是内战,不是“抗日战争”-制造界

来源/懂懂笔记(ID:dongdong_note)
作者/窦毅
新闻不是孤立的,必须站在市场背景下去看:话天下电视大事,基本已是咱们自家事。
所谓“自家事”,各位请看:松下电视是委托海信代工的,索尼电视是富士康(烟台工厂)代工,东芝电视原本是TCL代工,先锋电视实际是苏宁操盘找的一家湖南工厂代工,飞利浦电视牌子隶属冠捷而制作是由TCL代工,夏普电视已经归属富士康,外界有传言夏普60寸以下小屏也是安排TCL制造的,但不知道富士康是否还会放单给TCL,三洋电视其实早就是国美品牌了,飞利浦的低端电视则是冠捷生产销售的。
由此你不难看出,海信收东芝最大的受害者恐怕就是TCL。
1 / 全球电视PK实质是国内企业“内讧”
近两年来,全球电视销售排名中,韩系三星和LG分居第一第二无可动熊俊豪摇,海信和TCL销量相当,交替坐老三老四交椅,索尼排第五紧咬着国内两大品牌。

2015-2016全球前五大液晶电视品牌出货排名
但我们分析一下格局,彩电市场“中日韩”三国杀神剑天尊,实质是中韩大战,因为索尼背后的代工实际是海信,而且可预测,未来索尼同样会彻底退出电视市场,出售品牌和资产给其中一家。
而中韩大战中,又分为中韩和中中大战。三星、LG保持电视销量的秘诀在于手握液晶面板资源,可以通过上游左右整个全球产业链。因此中韩大战,总体上中国电视大军处于下风是不争事实。实际中韩电视大战就是表面较劲,真正的血战出现在“内讧”上。
海信和TCL的大战。双方除了各自品牌的销量大战,还在奋力吃进其他品牌的代工单。
其中海信占据了索尼和松下的代工单。索尼的销量大家看到了,海信在索尼电视上吃得很饱。
TCL占据了飞利浦、东芝、夏普小屏,其中苏宁的先锋电视也有很多是TCL代工的,此外还有国外的KALLEY、ROKU TV、DENKA等。
对比而言,TCL拿到的代工品牌多,但缺点品牌控制力不足,飞利浦把电视品牌卖给了冠捷葆婴有限公司,虽然冠捷只生产小尺寸低端飞利浦电视,但品牌毕竟是冠捷的了。
另一方,夏普虽然与海信在品牌授权上出现争执,但海信目前在北美和南美仍拥有夏普品牌销售权。另外海信手里握着松下和索尼两张大单,而且这些品牌未来也可能谈判收购,海信先入为主,毕竟有优势。
回到本次海信拿下东芝(电视)蓝天霸,这无疑是对TCL深扎了一刀。先不说原本的订单肯定会拿走,就说未来国内电视“内战”格局上,海信也是要抢占绝对优势。
2 / 日本人就是借助中国企业“内讧”,卖了一个好价格

外间报道,海信花了8亿人民币买了东芝电视品牌和业务郝甜,其实远不止于此,还有东芝电视现有的债务问题,海信要负责偿还。
截至2017年6月30日,东芝电视总资产表数据看,总资产为7.37亿元人民币,总负债16.27亿元人民币,净负债额度达到了8.90亿元人民币。而且现在其业务每年还要巨额亏损。
海信直接支付东芝7.98 亿人民币(约8亿),还接盘了16.3亿人民币负债历史乱套了,两项合计超过24亿人民币。而且还有承受未来几年的亏损(去年东芝一年亏损大约5亿多人民币)。
就算海信是止损专家,赵珈琪用2年让东芝扭亏,至少也要再掏10亿人民币。34亿就这么花了,就是为了恶心一下TCL?
我们有理由相信,东芝在卖电视业务的谈判中tk时代,同时和海信、TCL都谈了。毕竟东芝是TCL的合作伙伴,TCL肯定优先谈。最终日本人很好地借助了兄弟阋墙。
如果海信和TCL一直形成对垒,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松下、索尼卖电视业务时,一定也能卖出个好价格。
3 / 海信买东芝很明智?
东芝一口气卖给了海信40年的使用权,40年。我都怀疑40年后,大家还看“电视”吗?这种产品形态是否还存在?
这就好像1996年永久自行车把“永久品牌” 40年使用权卖给一家乡镇企业一样。当进入2006年后,乡企老板发现没几个人骑自行车了星际猎宝生活。而到了2016年老板发现大家又骑车了,但都骑摩拜、ofo了。
有人说,海信买东芝是为了国际化。那只是海信的新闻稿而已,都到今天这个时代了,全球人民已经接受联想、海尔、华为了,哪有不接受海信的。再者比亚迪s6惨烈车祸,海信拿到了夏普在美洲地区(除巴西外)的品牌授权5年,目前已经过去两年了鱼贯而入造句,其国际化通过夏普品牌已经有了一定经验,海信自己品牌的电视已经在全球卖了。
可是富士康收购夏普后,马上对海信发起了诉讼,要求收回夏普品牌使用权。富士康(夏普)告海信,实际打的是内战,可不是“抗日战争”。
有人说,海信买东芝可以获得技术专利。呵呵朴河善 ,现在液晶技术都开发成啥样了,电脑城两个技术员就能攒电视了,海信追求东芝那些专利未免代价太大了。同样的投入,莫不如开发最新技术,并用自己的技术去交换获取东芝的老专利。
如果中国没有强有力的机构管理部门出面协调海信与TCL的兄弟阋墙,未来海外品牌收购战中国企业还将付出更多。当然,本文不认为海信有什么悲哀。为了争夺自己市场优势,对TCL下手或许没什么不对。我只是出于从中国人的角度思考,我们的商业竞争正在被日本(包括欧美)企业挖掘商机。

专注服务中国制造企业
联系我们:xtydqi001(值班微信)
广告及商务合作:电话15053167995 微信qqmm-777
投稿及采访约谈:邮箱xtydqi@qq.com
版权声明:制造界除发布原创文章以外,亦致力于优秀文章的交流分享。转载须详细注明文章的来源和作者;申请转载授权请在文末或后台留言。版权所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