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朝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总裁的娇妻西文兴村的固守-方志山西

西文兴村的固守-方志山西


“凿户犊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句话是说,通过建筑的实体形成了对人类有用的空间,所以“有”给人以便利,而真正发挥其作用的是“无”。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作为一个古村落的典型代表,它的价值在于它有着丰富的古建筑资源、完整的古村落聚落景观,更大的价值在于它所坚守的信条以及附着于这些信条之中的悠长文化。它们共同形成了西文兴村独特的性格:宗族文化深厚,重视子孙教化。
西文兴村与周围乃至晋东南地区古村落一个很大的区别是:在西文兴村柳氏宗族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山西明代以来重商,经商者常年在外奔走,凶险难料,所以格外看重乡亲关系,因乡亲结为商帮,相互提携,地缘意识大过逐渐松散的血缘意识,因此当地大多数村落为非血缘村落,多姓聚居,尤其是在经济和商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更是如此。这种对地缘关系的重视甚至在今天还能窥一二,沁水、阳城两处尤甚。西文兴村位于沁水县境,紧邻阳城,面积虽然不大,但地处古商道边,经济和商业历来较为发达,却在绵延几十代后仍保持一姓的血缘村格局。直到目前,全村56户人家,绝大多数姓柳,是柳氏后人,杂姓鲜见。现存的古建筑也均为柳家所有,村中祠堂仅有柳氏祠堂,多处有柳氏家训,有关柳氏家族的碑刻石记更是遍布,而不见记载其他杂姓。甚至有传说西文兴村以西5公里处的铁炉村是由于柳氏女外嫁而家人不忍远离,村中又不许外姓人居住,因此建设而成的。在西文兴村的关帝庙里,有一块明代的《柳氏宗支图记碑》,碑中写道:“柳氏系出鲁大夫展获公,食邑柳下,因姓焉。厥后谱,代有闻人,而惟唐尤盛,名贤继出,卒流于史,炳如也。唐末,始祖自河东徙沁历。”河东柳氏一支,作为诗礼传家的名门望族,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非常深厚的宗族文化传承,使得柳氏拥有强大的宗族凝聚力。

西文兴柳氏对宗族文化的继承从西文兴村的选址及布局可见一斑。总裁的娇妻西文兴村建筑面积98亩,坐落于太行山区的一处台地上,西高东低,背靠北山,形成遮挡,阻隔了冬季寒冷的北风;南面地势高,视野开阔,便于瞭望,同时日照通风良好;远处的王屋山,与村落左右的三台、九冈对西文兴形成环护拱卫之势;四周群山环绕富有层次,即可防风又营造了一个极佳的自然生态环境;涓涓水流从山间流出,自村东流过,曲折向前方而去,起势作“凤凰展翅”。村落背山面水、左辅右弼的空间格局,是传统所称的“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西文兴村的选址、建设严格遵循着有2000多年历史的周易风水理论。村落中的建筑群体布局严谨,统一规划呈万字形,象征吉祥福瑞。
讲求风水的同时,村落还兼顾防御功能。村址处于台地,高于周边用地,占据险地并充分利用地形建设堡墙。西文兴柳氏曾存有《河东柳氏族谱序》(抄件残页):元和祸及族人,万年世祖永州河东,传训以照贤孙。皇恩食邑中条道中,五谷为生,耒读为本,忠恕廉洁,忧国忧民,弃府始徙,盛名勿扬……。唐末始祖遵训,自河东徙沁,历旧家翼关,永乐居沁文兴。既然是为避祸而为全族选择的宜居之地,安全性自然是要务之一。堡寨式的村落建设是晋东南地区清代古村落的特点,大致是基于山西明清两代以后逐渐重商,商贾财货众多,较为重视防御。

河东柳氏之所以成为延续几百年的名门望族,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是诗书传家,耕读为本,重视教化。西文兴村遗存至今的相关建筑、装饰从各方面纷纷印证了这一点。建筑布局上,西文兴村分内外两部分,外府是公共建筑区,不足七亩;内府为民居住家,两者之间由一条立有多座牌坊的街巷连接。村口建有魁星阁,魁星阁一侧为关帝庙(关帝又称文衡帝君,民间传说关帝为紫微官朱衣神转世,协管文昌武曲),连接内外府的街巷入口处还建有一座文昌阁。短短几十米,就建造了三座祭祀主宰文运神祗的祠庙,且保存完好。从外府区走向内府区,道路两旁牌坊处放置有四对教化狮,叙述着古代士人从求学到入仕的历程,用以教化警示族人。内外府建筑如柱头、柱础、檐口的装饰艺术上,随处可见木雕、砖雕或石雕的“鱼跃龙门”“连中三元”“魁星踢斗”“独占鳌头”等,利用象征与隐喻表达了教育族人及对宗族子弟的期许。“耒读为本,勿宣门庭”被奉为西文兴柳氏一族的家训。村中随处可见的楹联、匾额、碑记、石刻等,也多以教育文化为主题。如牌坊上的“丹桂传芳”,魁星阁上的“光照艺林”,司马第的“耕读书香”,楹联“屏障插文峰百世书香飞骥足,楼台围带水九天春暖出龙头”等。另外,村中还保存着大量的名人书画碑,有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明代书画家文征明、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书法;有唐代名画家吴道子画碑。这也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河东百世书香门第对其后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最能彰显柳氏一族固守宗法礼制、重视族人教化之当属西文兴村的书院。山西清代商业发达,富户大族很多,多以商贾起家,而后以图耕读入仕,走“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的道路,故纷纷建立自己的家族书院。山西家族书院形式布局都较为灵活多变陈硕嵩,且通常设在家族祠堂之中,或直接与当地传统民居相结合,没有专门的书院建筑,也没有固定的祭祀孔子等儒家先贤的场所。西文兴村村子虽小,却没有将书院设于宗族祠堂之中,而是依造官学,建立了书院(即文庙),并依据“左祖右社”,将祭祀孔子之庙设于学园之左。在如此之小的可用地范围内,仍旧严格按照周礼中尚左之制的正规布局,不肯稍有偏误,可见柳氏宗族对教化之用心,对宗族子弟教育之重视。
河东柳氏虽已衰败,但它根植于其族人骨子里的名门世家的意义仍未改变。作为后人的西文兴柳氏一族秉承宗族文化,重视精神财富积累,对后代言传身教,为我们当今留下珍贵的历史遗产。
责编:王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