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朝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怡然自得造句莫因患了胆囊息肉而闻风丧“胆”-哈尔滨东方胆病研究

莫因患了胆囊息肉而闻风丧“胆”-哈尔滨东方胆病研究

胆囊息肉癌变的几率比较小
现如今,老百姓的自我保健意识得到了极大增强,这是社会进步和医疗水平提高的自然表现,无疑是件利好之事;但也有一些人经常对自身健康情况反应过度,稍有不适或发现一丁点儿小问题,就变得焦虑不安、忧心忡忡,甚至惶惶不可终日。在哈尔滨东方胆病医院高凤岩主任医师的诊室中,经常能够听到求治者焦急地询问:“哎呀,医生,我刚刚检查出胆囊息肉,会不会发生癌变啊?要不要早点儿切掉,以绝后患呢?”尽管高凤岩苦口婆心,从医学专业角度给出了权威解释,个别人还是铁了心,到医院外科匆匆忙忙就把胆囊“扫荡”了。
作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中国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香港大学医学院胆病客座教授,高凤岩医生对这类事情痛心不已,“有的人胆囊息肉大小还没有超过1厘米,但生怕和肿瘤沾边儿,便早早做了预防性切除,而术后经过病理学检查证明,近7成病例为‘胆固醇性息肉’,这就是说盲目切掉了胆囊,竟然只是拿掉了一块根本不会癌变的胆固醇,实在是让人无语!”
病理分析为胆囊息肉类型“画像”
临床上,息肉是指人体内部某个结构的组织表面生长出的小肿物;现代医学通常把长在人体粘膜表面且凸向体腔的赘生物统称为息肉,属于良性的肿瘤的一种。高凤岩教授介绍:胆囊息肉从概念上讲,在未经病理检查之前,从影像学的角度只能客观地描述为“胆囊内隆起样病变,或叫做息肉样病变影”。然而临床上经常因为影像上符合息肉的形态特征而直接报告为“胆囊息肉”。这种未做细致科学分析所致的结论,堪称“拿着皮影当真人”之类的概念混淆现象。
高凤岩主任医师指出,临床所见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包含很多病理类型,可概括为非肿瘤性与肿瘤性病变两大类。前者首先以胆固醇息肉最为多见,占胆囊息肉样病变的65%。胆固醇的大量沉着是这类胆囊息肉的重要病因,其病理特点为多发性小息肉,到目前为止未见有癌变报告。二是炎症性息肉,演变成肿瘤的事实未被发现。第三、第四是腺瘤样增生和腺肌瘤,二者均存在癌变的可能。而在肿瘤性病变中,一般以良性的腺瘤为主,恶性主要以胆囊癌,其所占比例较小。
手术与否临床中有七条处理原则
需要强调的是,胆囊息肉病变临床并不少见,多数专家认为手术是一劳永逸的根治方法。可事实上,并非所有胆囊息肉都必须“一切了之”。因其病变类型不同,大小不一,疾病转归亦不尽相同。对手术时机的选择,胆囊息肉样病变术前有时的确难以定性。根据其恶变危险程度的诸多高危因素,高凤岩教授明确提出以下处理原则——
一是单发病变、直径大于10毫米、广基结节或蒂粗大者、位于胆囊颈部及年龄大于50岁,要及早手术,不必姑息;二是多发病变、伴有胆囊结石、年龄大于50岁者,虽然已经有症状,但不需急于手术,可积极治疗胆结石,同时定期随访;三是单发病变、息肉小于10毫米、无症状、年龄小于50岁,允许密切观察,若病变增大、出现血流信号或形态有改变时,则应考虑手术;四是直径5毫米以上息肉,彩超检查显示病变部位有丰富血压供应,提示为恶性新生物,怡然自得造句要早期手术,不要等到10毫米以上;五是息肉病变伴有血液检查肿瘤标记物,测值明显升高,需积极手术;六是胆囊息肉样病变,虽胆壁光滑不厚,却有明显症状且反复发作者崔宇革,应密切观察,必要时须早期手术;七是对直径小于5毫米无症状者,应间隔3-5个月随访检查,一旦病变增大、症状明显或出现其他手术指证时,须动手术切除。
结合近40年超声影像学经验及临床实践,高凤岩教授认为:胆囊息肉确切的定义应该是“胆囊隆起样病变”。以往那种只要见到胆壁上有凸向囊腔内的密度低、无声影且不随体位移动的影像,就一概戴上息肉的“帽子”是不科学、不确切的。有相当一部分胆固醇型息肉可以粘附在胆囊壁上,此种结石也会有息肉的影像学表象,但性质完全不同,可称为“附壁结石”,通过内科保守用药及中药消融治疗,有望变小甚至消失。
东方胆病研究所地址:哈尔滨市道外区红旗大街815号
保胆热线:0451-53634705;0451-82765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