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朝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思慕无期良臣择主而事,忠臣不事二主-历史百家争鸣

良臣择主而事,忠臣不事二主-历史百家争鸣

中国古代的帝王,无论是昏君还是明君,都希望自己的臣子是忠臣,忠心是第一条件,才能是次要的,而忠臣和良臣之争,从古至今从未停歇。
不管是古代和现代,良臣不一定是忠臣,而忠臣也不一定是良臣,正如我们题目所说:良臣择主而事,忠臣不事二主。唐朝明君唐太宗和魏征曾经良臣和忠臣有过一番讨论。
徵再拜曰:‘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帝曰:‘忠、良有异乎?’徵曰:‘良臣,稷、契、咎陶是也。忠臣,龙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

两人对于良臣和忠臣的讨论可以说已经直达本质,良臣一定是双赢,自己得美名,也为皇帝带来明君的称号,后世人对于这对君臣也是交口陈赞,而忠臣则虽为国尽忠,但却空有其名,国家沦丧,让君上落得一个残害忠良的恶名。这是魏征眼中的良臣和忠臣,也是符合皇帝的价值观的。
皇帝们都认为良臣一定要是忠臣,为我所用,忠于我,思慕无期不忠于我的虽有才但就是奸臣,而对于皇帝来说,良臣要有,因为治理国家需要良臣,而忠臣也要有,虽然不一定能够治理好国家,忠心耿耿的标杆是皇帝所要的。
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来看,良臣是不应该是死忠,良臣应该是有益于国家有益于老百姓的。比如于谦,他就是现代意义上的良臣,明英宗被掳走了,那就在立一个明代宗,但要保证国家和人民的安危,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不受侵犯,在明英宗眼里,于谦是个良臣,却不是忠臣,所以于谦必须死。而在我们看来,于谦是大大的忠臣,也是大大良臣,因为他忠于自己的国家,而非某个皇帝,同时还能治理好国家,保卫好国家。

而大名鼎鼎的清官海瑞,则是典型的忠臣的代表,用一个海瑞肯定治理不好国家,因为他古板而有固执,不懂的变通张葳葳,但为什么嘉靖皇帝要用海瑞,那是因为海瑞是忠臣,忠于嘉靖这个皇帝的,嘉靖需要把海瑞树立为典型,所以才把海瑞放在南京,只有官位而不做实事的位置上。

十朝元老冯道,在古代人看来是冯道肯定不是忠臣,欧阳修骂他“不知廉耻”,司马光更斥其为“奸臣之尤”。但是以我们现代人看来,冯道既是良臣也是忠臣,良臣是能够治理好国家,同时为老百姓着想,忠臣则是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冯道就属于魏征眼里的良臣。
用王阳明心学的观点来说,良臣是知行合一的践行者,只有在其位,才能谋其政,心怀天下和国家,而非某个皇帝,这样的良臣在古代应该是越多越好,只可惜,皇帝们最先需要的是忠臣,于是文人士大夫都被三纲五常所困,没有了自己的价值观,这才是读书人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