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朝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开天窗王苏陵 148期【考古】《黎城炎帝寻踪》-漳河文韵

王苏陵 148期【考古】《黎城炎帝寻踪》-漳河文韵
文艺爱好者的艺术平台 你自己说了算
漳河文韵 精神家园
品读精彩原创 尽在漳河文韵
本公众号推发原创散文、小说、诗词、绘画等。寻求切入现实的作品!
微信:law452036472 邮箱:452036472@qq.com
黎城炎帝寻踪
王苏陵
在我国炎帝被道教尊为神农大帝,华夏儿女都认为是炎黄子孙,将炎帝与黄帝共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危险美学,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以此来共同延续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薪火,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 关于炎帝出生于何年李莱茵?用文字叙事最早见于西周,炎帝是上古时期的人物,后虽有典籍记载憨憨牛属性,但都没有一个确切的时间与地点,从古到今都说不清楚。尤其在当今,好多地方为了发展地域经济,都在打古文化的招牌,全国仅打炎帝地名品牌的不下十几处,省与省争,市与市夺,县与县抢。笔者选定这个标题,写下这篇文稿,并不是想把炎帝定在黎城,而是想把笔者在黎城有关炎帝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奉献给读者海菜粉,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倾注于炎帝文化的研究,给我们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黎国为炎帝所建
黎城是一个古老的县邑,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刘允若。有史记载记李将军归来,早在商周时期这里就是黎国、黎侯国。考古证实,位于东阳关的一段古城墙,当地叫“老墙”,就是商周黎国的城址,这是我国目前地上最早的城墙遗址。2006年在西关发掘了西周黎侯墓群,更佐证了黎城是古黎国之所在地。在该墓地出土的青铜器中,有两壶、一鼎、一盘、一匜共80多个铭文,这是我们上党历史上最早的文字。有史记载客尔娜,黎国是炎帝所建。当然,炎帝处于新石器时代,与黎城的商周黎国约两千年之差,也许当时的黎国指上党全境,或者更大,不得而知。不过炎帝与黎城的商周黎国一定有传承关系。难怪全国的黎氏普遍认为他们是炎帝一脉,黎城就是他们的故根。2016年7月8日全国16个省,包括香港及海外的近400名黎氏代表聚集黎城,举行了盛大的西周黎侯王陵祭祀广场奠基仪式,并定于每年的“重阳节”都要回来祭祖。
孩提时的记忆
本人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从记事起就是与饥饿相伴,能吃顿小米焖饭就是改善生活了。每次母亲做小米焖饭,我总从如影相随,寸步不离。头一碗饭一定是父亲的,但在盛第一碗饭之前,母亲总是拿锅铲子先抄一铲子米饭,扣在锅边。记忆里母亲是这样做的,姥姥是这样做的姬德胜,街坊邻居也是这样做的。后来稍大一些母亲才告诉我,这第一锅铲米饭是敬神的,这个神是尝百草种五谷,刀耕火种创农具,教民垦荒、发明陶器和灶具的神农氏。在我村南头的土崖上有一个土丘,我记事的时候已没有任何建筑了,只有一些破碎的砖瓦,过年时村上的香佬会在这里插一块木板做的位牌,上写“供奉炎帝之位”。后来新农村建设将此地推平建了新房。过年时此地再也不见香火了。多年后,我查县志得知那个土丘原为我村的神农坛,高明婷始建年代不详,重修于清康熙年间。可喜的是,村上年长的乡亲在做干饭(小米焖饭或大米饭)时仍保留着第一锅铲干饭扣在锅边的习俗。
黎城“神农功勋米”
古称黎侯国的黎城,其小米历史悠久,功勋卓绝。晋上党地区最早记载炎帝活动的隋碑就出自黎城,其上清楚地刻着“秦将定燕卒之乡,炎帝获嘉禾之地……”在商朝时“商纣为黎之蒐,东夷叛之”(《左传●昭公四年》),记录了黎侯有丰富的粮草,是商历代国君首选的阅兵之地,因东夷首领被叛商,后又有“积黎之粟而击夷寇”的军事行动,由此巩固了商末的国防。周初,周武王也有一次军事行动,史称“西伯戡黎”(《尚书》),西伯在灭商前而先戡黎的真正目的是先断掉殷商的“黎侯粮仓”,而后灭商建周。时到西汉,黎籍西汉名将冯奉世在抗击匈奴时,也有“积故里之粟,解汉军之危”(《汉书》)的故事阿雷奥拉。更有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在打天下时,兵困黎城东阳关,在饥寒交迫的危急之时,忽有民女淑贞、淑惠姐妹二人出现,姐提盛有小米粥罐,妹挎放有米饼的竹篮,为困兵“雪中送炭”,神奇的是姐妹俩手中的盛物虽不大,但困兵却食不尽、饮不完。赵得天下后就封其姐妹为“二仙”,并拨专银在黎城东北的凤凰山(北顶)建“二仙真人祠”。特别是抗战时,黎城因地处太行山腹地,朱德、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长期战斗生活在这里,他们所领导的八路军仍靠的是“小米加步枪”,赢得了抗战的胜利。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黎城又将传统的种植加工与现代科学工艺相结合,创出多品种、多营养绿色生态的小米,上市后不仅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开天窗,更为老区致富带来生机,所以当地老百姓称它为“神农功勋米”。
九曲漳河灯的由来
九曲漳河灯在黎城自古有之,(因古老的黎国境内流淌着清漳、浊漳两河而得名。)后不断改进、完善,最终定型于元代。 九曲漳河灯渊源于黎城,流传于“两漳”流域,原是一种祭祀活动,后来又融入了灯会、民俗表演等内容。由于炎帝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始祖林爱儿,上党是其活动的重要区域。据《黎城县志》载,柏峪古称百谷乡,是神农氏炎帝发明刀耕火种、尝百草之地。由此古老的黎国祖先为了纪念炎帝对人类的贡献,为了让炎帝保佑来年五谷丰登,在每年的元宵节形成了用灯摆阵,游灯祭祀的活动,从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为期三天。十四为神灯,十五为人灯,十六为鬼灯。年复一年,祖祖辈辈流传至今。 当今,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们传统文化的消亡也在加速。就发源于黎城的九曲漳河灯而言,目前仅有沿漳的隆旺、路堡、南堡、北流四个村在延续,为了抢救和传承这一古老的民俗文化,2015年,笔者在县文化局任职时于当年元宵节将这民俗活动复制到了新建的黎侯古城,旨在让广大群众和游客广泛参与,在探秘古老神奇的民俗中去接受和传承传统文化。 “游一游风调雨顺,转一转五谷丰登。”这句话成了后来元宵节黎城老百姓的新主题惠文后魏纾。“民以食为天”,谁不想农业获得大丰收呢?!
有关炎帝的文物遗存
黎城县是文物大县,文物中有关炎帝的遗存仅举几例:一是馆藏的《宝秦寺浮图碑》为隋开皇五年(585)勒石。通高160、宽74厘米。碑首加圆雕蟠龙,中刻尖首佛龛,内设一佛二侍,两侧刻菩提树,树枝蔽于佛顶。碑文26行,行36字。碑阴之首与碑阳同,唯无菩提树。内篆“浮图之碑”四字,碑文为建碑塔斋主、维那等姓名。文中有一句骈文:“秦将定燕卒之乡,炎帝获嘉禾之地”。前句言与台壁之战有关,后句之直指神农氏炎帝在黎城尝百草、获嘉禾。 二是唐代《堂故栗府君墓志铭》,七十年代出土于东柏峪村,现收藏于县文博馆。方46.5厘米爱不释手造句。楷书20行李诗娴,行19字。记述墓主栗简及夫人张氏生平重生1968。碑文有“粤以大唐开元十八年,岁次庚午十二月辛巳朔廿日庚子姚尚武,合葬百谷村东北甲地之原,礼也。”其文中“百谷”即今之柏峪,唐时所名也,如今长治市于百谷山塑三十米炎帝铜像,塑前论证,来黎拓碑,以证其实。正是长治有百谷山,黎城有百谷村,与隋碑共证炎帝在上党地区活动的范围施晴瑜,其说有据,其传悠久矣。 三是黎城玉戚。1964年,黎城后庄村村民在广志山打五灵脂时拾得,后此件玉戚引起了文物界专家们极大兴趣: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永生在他的研究文章中引起了台湾学者邓淑蘋的分析:“玉戚上的人像是蚩尤,是与中原黄帝正宗相对的部族首领。”刘所长结果进行了横向对比,和有关黎城史典资料,进一步作了研究探讨:一、据现在掌握的已有信息,作为礼器出现的时代,当为新时期晚期的到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2000年)。二、从纹饰上分析,与全国同时期玉器形状、纹相比较小镇飞花,他以为:“黎城玉戚出土位置在太行山中南部,东出河北距磁山不远,新时期中期的磁山遗址礼俗就已形成相当规模,东西部文化影响是一种文化传播。黎城玉戚,是华夏氏族玉戚,图案受到东部文化的影响,头饰确与石家河类似。是玉礼器形成过程中诸多因素影响的融合体现” 建国以后,黎城县进行了数次文物普查高圣芬,县城周边发现十处古文物遗址,皆属新石器时期,正与炎黄时代相符。 综上所述,黎城与炎帝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一事实是不容置疑的。
X

作者: 黎侯春秋,原名王苏陵,山西黎城县人,1961年出生于陵川县。上个世纪80年代干邮电;90年代搞新闻;本世纪起做文化。曾任黎城县邮电局办公室秘书,黎城县新闻中心主任,《黎城报》社社长、总编辑,中共黎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易天雄。现任县长助理、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县文化研究会会长。2000年获省报协“山西省优秀总编辑”称号。其新闻、文史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市级获奖,著有《在希望的田野上》《感悟黎侯》新闻、文史集。主修有《国家级非遗名录——上党落子音乐》,主编有《赵树理在黎城》、《黎侯虎——中国第一虎》、《黎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西石刻大全黎城卷》《黎城文化研究》期刊等。近年来攻于地域文化研究,著述受人关注。

编辑:刘建兵
【漳河文艺】
传播漳河艺术文化,长按二维码点击关注!
关注“黎城生活网”,有你惊喜!
服务黎城信息生活,长按二维码点击关注!